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出自 李清照 的《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拼音

译文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冷透,床上棉被翻捲起红色的波浪,清晨勉强起来还是倦怠梳头。妆镜台随它铺满了厚厚尘垢,太阳光尽管能够照到那帘钩。就怕分别时刻心里十分难受,很多心事说不清难以张口。最近一段时日身体日渐消瘦,完全不是因为喝酒过量伤身,也不是因为看到景物而悲秋。 这回离别一走就这样算了吧,千万遍地唱起那首阳关三叠,也终究还是难以再次挽留。你离开桃源仙境一去难回头,我这里凤去楼空烟雾锁空楼。我整日对着楼前流水望不休,应该看我钟情的眸子泪双流。今后我只能呆望流水泪不休,寄托着我不断的相思与悲愁。

注释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晁氏琴趣外篇》。 金猊(ní):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慵:懒。 宝奁(lián):华贵的梳妆镜匣。 干:关涉。 也则:依旧。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唐宋时的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武陵人远:沈祖棻《宋词赏析》:「武陵」,在宋词、元曲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故事;一是指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故事。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乘凤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 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

本词调见于李清照词,是从《列女传》中弄玉和萧史故事取名。这首词当作于作者早期与赵明诚小别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志趣投契,然仕路播迁,常造成两人分别。本篇是词人写别情的名篇,抒发了离别后思念的深情与独居的幽怨。起笔五句,借居处环境、器物透露自我心境。「冷」、「翻」、「慵」、「任」,贯注着主观情绪色彩。「生怕」句,约略一点,「新来瘦」之故,偏不说破,而以排除法予以暗示。 下阕承上意脉,直倾胸臆,千万遍阳关难留,见惜别情深。「念」字以下设想别后孤寂,「武陵」、「秦楼」两面着笔。流水作证,专写己方怀思之深。「又添」回应「新来瘦」,且表示承受离愁,已非一次。全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展开,情意又随叙事脉脉流淌;叙事抒情曲折跌宕,表现了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抒写离愁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词写离情,却略去了别时,只是截取了别前和别后两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地开掘。开头一个对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便给人冷漠悽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捲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阕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濛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写离愁,步步深人,层次井然。前阕用「慵」来点染,用「瘦」来形容;后阕用「念」来深化,用「痴」来烘托,由物到人,由表及里,层层开掘,揭示到人物灵魂的深处。而后阕的「新愁」与前阕的「新瘦」遥相激射,也十分准确地表现了「离怀别苦」的有增无已。在结构上,特别要注意「任宝帘尘满」中的「任」字,「念武陵人远」中的「念」字。这是两个去声领格字,承上启下,在词中起着关键性的转捩作用。从语言上看,除了后阕用了两个典故外,基本上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自然中节,一片宫商,富有悽婉哀怨的音乐色彩。前人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邹袛谟《远志斋词衷》),信不虚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猊(ní):狮形铜香炉。
  • 宝奁(lián):华美的梳妆镜匣。

翻译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起床,懒得梳头。任凭那华美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那朝阳的光芒照上帘钩。就怕分别时刻心里的苦痛,有多少事,想说却又总是罢休。最近人又消瘦,并不是因为喝酒过量而生病,也不是因为悲秋。 罢了罢了,这次他离去,即使唱千万遍《阳关》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那远走的武陵人,如今烟雾笼罩着秦楼。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该会念着我,整天凝望着它。凝眸远望的时候,从今往后又会增添一段新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与丈夫分别之后,把她独居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的上阕主要描写慵懒无聊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离愁别苦,虽未明言思念,却句句蕴含。下阕通过“休休”“千万遍《阳关》”等,进一步强化留不住人的无奈,“武陵人”“秦楼”等意象的运用,暗示与爱人的分别,结尾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赋予流水人的情感,使其成为自己愁绪的见证者,突出新愁的不断产生。整首词情感细腻深婉,语言优美精巧,把闺中少妇的情感世界展现得十分生动。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