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揪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 龙媒去尽鸟呼风。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诗三百首

译文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像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这两匹战场上万人敌的神骏,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馀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注释

将军:因为曹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以「将军」代曹霸以显尊敬。 三:一作「四」。 乘黄:马名,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山海经》,此诗特借以形容马的神奇骏健。 貌:描画。 先帝:指唐玄宗。 照夜白:马名。玄宗坐骑。 龙池:在唐宫内。 缟素:画绢。 支遁:东晋名僧,字道林,本姓关。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 「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此诗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诗人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沧桑,浮生若梦之感。因而在诗中明以写马,暗以写人。写马重在筋骨气概,写人寄托情感抱负。赞九马图之妙,生今昔之感,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先帝忠诚之意。

赏析

开端四句,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得名三十载」,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 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曾貌先帝照夜白」,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感动龙池里的龙,连日挟带风雷飞舞,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二句,写玄宗喜爱曹霸的马画,命婕妤传达诏书,才人手捧「内府殷红玛瑙盘」,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图。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玛瑙盘极为名贵,足见恩宠之重。「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恩赐以后,声名大振,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连达官贵戚也以求得曹霸画作而感到光荣。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诗人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前六句,先写二马,「今之新图有二马」,一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一为郭家狮子花,即九花虬,是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御马。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飞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高超。「其馀七匹」以下四句,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都是与众不同的良马。「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马官」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九马匹匹神骏,昂首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喜爱。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写道:「后有韦讽前支遁。」,以支遁衬托,是突现收藏九马图的韦讽。这句诗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格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本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 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到底。前四句写玄宗巡幸骊山的盛况。新丰宫,即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衰」。「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驾。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见并献上宝物,引导他西行,穆王由此归天,(《穆天子传》)。「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陵前的萧条。龙媒,骏马,语出《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唐玄宗喜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 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线索,绾带全篇。全诗感慨深沉,波澜迭起,转笔陡健,脉络细密,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情韵极尽沉郁顿挫,实为古今长篇题画诗中的杰作。 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乘黄(shèng huáng):古代传说中的神马名,这里泛指骏马。
  • :描绘。
  • 先帝:指唐玄宗。
  • 照夜白:唐玄宗坐骑名。
  • 龙池:在唐宫内。
  • 婕妤(jié yú):宫中女官名。
  • 才人:宫中女官名。
  • 拳毛騧(quán máo guā):唐太宗李世民的六骏之一。
  • 郭家狮子花:郭子仪的坐骑名。
  • 缟素(gǎo sù):白色的绢帛,这里形容马的毛色。
  • 蹴踏(cù tà):践踏。
  • 厮养:指养马的役卒。
  •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 腾骧(téng xiāng):奔驰,飞跃。

翻译

建国以来,善于画鞍马的画家中,数江都王技法最为神奇绝妙。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世间又出现了真正的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过先帝的照夜白,使得龙池十日之内雷声轰鸣。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旨才人去索取。 赏赐给将军,将军跪拜谢恩后归回,轻绡细绢相继赏赐而来。 贵族和权门得到他的画后,才觉得府第屏障增加了光辉。 过去太宗的拳毛騧,近代郭家的狮子花。 现在新画之中有这两匹马,使得认识的人久久感叹。 这些马都是可以在战斗中以一敌万的骏马,它们在白色的绢帛上展开风沙般的气势。 其余七匹马也都非凡绝伦,远远看去像寒空飘动的烟雪。 马蹄在长楸间践踏,马官和养马人整齐地排列着。 可怜这九匹马竞相展现神骏之姿,它们顾盼之间,清高气质深沉稳重。 试问谁是这苦心的爱马人呢?后面有韦讽,前面有支遁。 回忆往昔皇帝巡幸新丰宫,翠华旗飘扬着向东而去。 三万匹骏马奔腾跳跃,都和这画中的马筋骨相同。 自从向河神献宝之后,就不再有射蛟在江水中的事了。 你没看到金粟堆前的松柏树林里,良马都已离去,只有鸟在风中鸣叫。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曹将军画马图的描绘,展现了骏马的神骏和曹将军画技的高超。诗中先是赞美了曹将军的画马技艺,称其可与江都王相媲美,接着描述了画中马的来历和珍贵,以及得到画作的人们的反应,凸显了画作的价值。然后,诗人详细描绘了画中的骏马,它们或威武、或飘逸,各具神态,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气势。诗中还通过回忆往昔皇帝的巡幸和骏马的奔腾,与现实中良马离去的情景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盛世不再的感慨。整首诗意境宏大,既有对艺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思考,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