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拼音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公元1236年)三 、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那么,李辅之又是何许人?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阕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 红妆 ”、“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 ,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阕,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阕,在表达效果上与上阕迥然不同。下阕与上阕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 。“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 ,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 ,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 ,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 ,因景抒怀 。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 。内容与形式统一 ,可谓“得其所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诗文中常用作船的美称,并非实指。
  • 孤负:现在写作“辜负”,意思是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等) 。
  • 殷勤:情意深厚。这里形容流水似乎饱含深情。
  • 东州:这里指齐州,即今山东济南。

翻译

哪里的荷叶荷花景色最美呢?就在那大明湖的初秋时节。穿着艳丽红妆的女子,坐在那如翠绿伞盖簇拥的木兰舟上。那江山美如图画,舟中的人物更是潇洒风流。 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三年时光都辜负了往昔一同游乐的美好时光。我举起一杯白酒,借它来寄托我离别的愁绪。那桥下的流水啊,请你带着我的思念情意深厚地流淌,要用几天才能流到东州去慰藉我的友人呢?

赏析

这首词上阕描绘大明湖初秋美景,荷叶荷花、木兰舟以及舟上的人物,构成了一幅美妙如画的场景,“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塑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表达出对那里景致和人文的赞美。下阕则笔锋一转,抒发与友人分别的愁思。借明月牵系千里双方,点明了距离和长久未相聚的遗憾。“一尊白酒寄离愁”直白地吐露愁情,而结尾将流水拟人化,赋予它“殷勤”之情,想象它能带着自己的相思到达友人所在的东州,构思巧妙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整首词情景交融,既有对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友情深沉的怀念与忧愁,情感细腻而真挚。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