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自 李清照 的《 鹧鸪天 · 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拼音

译文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桂花不被收?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小令词调,双阕五十五字,上阕四句三平韵,下阕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暗淡轻黄:形容桂花的颜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体质柔弱,性格和顺。体性,本指人的体貌与性情,这里指桂花。 疏:疏放。 迹远:桂树多生长于深山中,故云。 何须:犹何必,何用。 深红色:一作轻红色。 自是:自然是。 画阑:指饰有彩绘的栏杆。 冠:居于首位。 「画阑」句:化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阑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指屈原,因其作《离骚》,故称其为「骚人」。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可煞:表示疑问,犹可是,是否。 情思:情义。 何事:为何、何故。

李清照喜欢桂花酒,也喜欢桂花的风神气质。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

赏析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李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鹧鸪天:词牌名,源于唐代诗人郑嵎的《津阳门诗》。
  • 桂花:秋季开花的植物,有淡黄色或浅褐色的花瓣,香气浓郁。
  • 暗淡轻黄:形容桂花颜色不鲜艳,但柔和。
  • 体性柔:指桂花的质地和性格,温婉细腻。
  • 情疏迹远:情感淡泊,行踪隐秘,这里形容桂花虽不显眼,却以香味持久吸引人。
  • 浅碧深红:形容其他花朵的颜色,与桂花形成对比。
  • 花中第一流:赞誉桂花是花中的佼佼者。
  • 梅定妒:梅花因为其高洁,可能会嫉妒桂花的香气和地位。
  • 菊应羞:菊花可能因桂花的出众而感到羞愧。
  • 冠中秋:桂花常常在中秋时节盛开,被认为是此时的花魁。
  • 骚人:泛指文人墨客,尤其是爱好文学的人。
  • 可煞无情思:竟会如此无情,不把桂花收入诗词之中。
  • 何事当年不见收:为什么在古代的诗词中,桂花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

翻译

桂花颜色暗淡而轻黄,气质温柔如丝,虽然行踪疏远,但香气却持久不散。它并不需要浅绿色或深红色的艳丽,自是花中独一无二的一流之选。

梅花或许会嫉妒它的芬芳,菊花也应为自己不如桂花而羞愧。每当桂花盛开在画廊般的园林中,它便是中秋时节最美的花王。那些诗人啊,真是无情,竟然忽略了这样美好的桂花,为何在古代的诗词中未曾提及?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桂花的特性,赞美了桂花低调、内敛而高雅的品质,以及它在中秋佳节的独特魅力。李清照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桂花比作花中的佼佼者,同时借梅花和菊花的反应来凸显桂花的不凡。她对传统文化中未能充分认识到桂花价值的遗憾,表达了对桂花的深深喜爱和惋惜之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