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出自 晏几道 的《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絃,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拼音

注释

弄:演奏乐曲。 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 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歌伎的美貌和高超的技艺,并刻画了她内心深处的哀怨,表现了她丰富而美好的感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内在和外貌一样美好的歌女形象。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

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哀筝:声调哀怨的筝声。
  • :弹奏。
  • 湘波绿:形容湘江水的碧绿。
  • (xián):同“弦”。
  • 秋水:这里比喻女子的眼睛。
  • 春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翻译

哀怨的筝声弹奏起湘江曲,声声将湘江水的碧绿写尽。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细细地传递着幽幽的怨恨。在筵席上那如秋水般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排列如同斜飞的雁阵。弹奏到让人断肠的时候,那如春日山峰般的眉黛低垂下来。

赏析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弹筝女子的形象和她弹奏时的情景。词的上阕主要写女子弹筝的高超技艺,她用哀筝弹奏出美妙的湘江曲,曲中蕴含着无尽的幽恨。下阕则着重描写了女子的神态,她的目光和眉黛随着弹奏的情感而变化。整首词通过对弹筝场景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和意境,充分展现了女子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用词精妙,如“哀筝”“秋水”“春山”等,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晏几道

晏几道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南昌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 ► 2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