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出自 杜甫 的《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拼音

译文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注释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唯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日:一作「自」。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郊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城戍: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
  •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 清江:指锦江。
  •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 迟暮:比喻晚年。
  •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翻译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清江边上有万里桥。四海之内战火不断,使兄弟分隔异面;天涯海角我独自流落,禁不住涕泪纵横。只将晚年托付给体弱多病的身体,没有点滴贡献报答圣明的朝廷。骑马来到郊外不住地远望,实在是不堪面对这日渐萧条的人事啊。

赏析

这首诗以“野望”为题,抒发了诗人杜甫彷徨惆怅的心情。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点明地点和环境。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颈联叹息自己年老多病,未能为国家出力。尾联则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沉。诗中选用的意象如西山、白雪、戍城、清江、万里桥等,营造出一种苍茫、寂寥的氛围。语言质朴中带有深沉的感慨,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沉郁风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