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拼音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
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
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序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蓬茅:指简陋的茅草屋。
- 麻苧(má zhù):指用麻或苧麻制成的粗糙衣物。
- 鬓发焦:形容头发干枯、无光泽。
- 桑柘(sāng zhè):桑树和柘树,这里指养蚕的树木。
- 废来:废弃,这里指桑柘因无人照料而荒废。
- 纳税:交纳税金。
- 田园荒后:田地荒芜之后。
- 徵苗:征收粮食。
- 时挑野菜:不时地采摘野菜。
- 和根煮:连根一起煮。
- 旋斫生柴:即刻砍下新鲜的柴火。
- 带叶烧:连同叶子一起烧。
- 任是:即便是。
- 深山更深处:非常偏远的深山之中。
- 无计避征徭:没有办法逃避政府的征税和劳役。
翻译
丈夫因战乱去世,她孤独地守着简陋的茅屋,穿着粗糙的麻衣,头发干枯无光。 即使桑树和柘树已经荒废,她仍需纳税;田地荒芜了,还要交纳粮食。 她不时地采摘野菜,连根一起煮来吃;即刻砍下新鲜的柴火,连同叶子一起烧。 即便是躲到深山的最深处,也无法逃避政府的征税和劳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惨生活。诗中通过寡妇简陋的居住环境、粗糙的衣物、干枯的头发以及她艰苦的生活细节,深刻反映了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诗的最后两句更是深刻揭示了无论逃到哪里,都无法逃避政府的沉重负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