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拼音

由词题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 。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 ,“远目送归鸿”有稽康“月送征鸿,手挥五絃”(《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絃桐 ,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阕言情,下阕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 。所以词最后 ,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 ,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邙山: 古代洛阳附近的一座著名陵墓区,常用于象征死亡和变迁。
  • 黄尘: 指旅途中的风尘,也暗示世事沧桑。
  • 幽怀: 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或思绪。
  • 归鸿: 飞向南方的雁,常常用来寄托离别和远方的思念。
  • 盖世功名: 形容极其卓越的功绩和声名。
  • 底用: 何用、有何意义。
  • 错怨: 错误地责怪或抱怨。
  • 浩歌: 大声歌唱,此处可能指豪放的饮酒歌。
  • 酒千鍾: 千杯酒,形容畅饮。
  • 穷通: 倒霉与好运,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翻译

漫步在北邙山下的古道上,黄沙漫天,仿佛将历代英雄的辉煌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人生就像东流的江水,永无止息,那些深藏心中的感慨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只有那远去的鸿雁,似乎能懂得我的思绪。曾经追求的盖世功名,如今看来又有何用?当初错怪了命运,现在想来,一切都已过去。我举杯高歌,一饮千杯,男儿行走世间,不在于是否困厄还是顺畅。

赏析

这首诗以北邙山的景色开篇,寓言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逝去和功名无常的感慨。"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诗人通过无人理解的孤独和目送飞鸿的场景,流露出内心的寂寥和对远方未知的向往。他反思自己过去对天命的抱怨,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非仅在功成名就,而是要享受当下的生活,不论处境如何。最后的"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展现出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顺境或逆境,而是要在生活的每一刻中活出自我。整首诗情感深沉,哲理丰富,展现了元好问独特的文学风格。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