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拼音

译文

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已稀疏。家乡的儿童看我是远方的客人,他们笑着问我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髮。一作“面毛”。 鬓毛衰(cuī):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絃,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赏析

此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絃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少小:年少时候。
  • 老大:年老了。
  • 乡音:家乡的口音。
  • 鬓毛:耳边的头发。
  • 衰(cuī):这里指鬓发稀疏变少。

翻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久客异乡、返回故里时所作。通过描写自己年老回乡的所见所闻,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深厚的乡土之情和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开篇“少小离家老大回”,直接点明离家与归乡的时间跨度,饱含无尽的漂泊之感。“乡音无改鬓毛衰”,对比乡音的未变和鬓发的衰老,在不变与变之间,凸显岁月变迁。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尤为精妙,没有直白地抒发内心情绪,而是借儿童纯真的询问,从侧面反映出自己长久离开家乡,仿佛已成为故乡的“客人”,这种不被熟悉的疏离感,更增添了诗作的悲凉与惆怅,余味悠长。

贺知章

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 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