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出自 岑参 的《 登总持阁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蚤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拼音

译文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注释

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 诸天:天空。 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诗中来形容树之多。 渭川:渭水。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这首诗,穷极笔力,描写总持阁的雄伟高峻。诗里的高阁是总持寺里的建筑,因为它实在是太高了,所以被岑参写在了诗里。诗的逻辑依然是先写景色然后在结尾处加上个人感谓。一、二句以夸张手法来表现总持寺阁高耸入云的势态,中间四句写在阁上远眺的所见。全诗很好理解,就是写一座高阁,只是在最后点出了这座高阁的作用,是出家人用来修行的佛家建筑。这个结尾内涵还是很多的,不但说明了总持阁的作用,地理位置,还概括了它的环境特点,即清净高远。

赏析

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总持阁:指总持寺阁,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 逼诸天:形容阁楼极高,仿佛接近天界。
  • 万井树:指长安城中的树木。
  • 五陵:指长安周边的五座汉代帝王陵墓。
  • 槛外:指栏杆之外。
  • 秦岭:中国著名的山脉,位于陕西省南部。
  • 渭川:即渭河,流经陕西省。
  • 蚤知:早知道。
  • 清净理:指佛教的清净教义。
  • 奉金仙:指信仰佛教,金仙是佛教中对佛的尊称。

翻译

高高的阁楼仿佛直逼天界,登上去似乎接近了太阳的边缘。 晴朗的天空下,长安城中的树木清晰可见,而五陵的烟雾却让人感到忧愁。 从栏杆外望去,秦岭显得低矮,从窗户中看去,渭河也显得渺小。 如果早知道佛教的清净教义,我常常愿意侍奉佛陀。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通过对比阁楼之高与自然景观之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中“高阁逼诸天”一句,以夸张手法突出了阁楼的高耸,而“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则通过对比晴朗与烟雾,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认同和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岑参

岑参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 4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