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出自 沈佺期 的《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拼音

译文

郁金香涂饰在卢家少妇的楼堂,海燕栖息在用玳瑁装饰的屋梁。 在九月的捣衣声中树叶已落尽,思念着在辽阳征戍十年的丈夫。 丈夫在渺茫的白狼河音讯不通,京城中的我总觉日夜过得漫长。 谁能够看见她的孤独她的悲愁,只把那明月清辉洒落在纱帐上。

注释

独不见: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诗题一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 玳瑁(dàimào):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寒砧(zhēn):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音:一作「军」。 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长安大明宫正南门为丹凤门(见《两京城坊考》卷一)。 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 教(jiāo):使。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情景结合,意境鲜明,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卢家少妇:代指少妇,萧衍《河中之水歌》有“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句。
  • 郁金堂:用郁金香浸酒涂壁的厅堂,形容居室华丽芬芳。 郁金:一种香料。
  • 海燕:一种燕子,又名越燕,多在梁上筑巢。
  • 玳瑁(dài mào)梁:用玳瑁装饰的屋梁,极言梁的珍贵美观 。 玳瑁:一种海龟,其甲壳色泽美丽,可作装饰品。
  • 寒砧(zhēn):秋冬时捣衣的声音。古代制衣需先将织好的布帛放在砧石上,以杵捣之,使其柔软,以备剪裁。因多用于秋末冬初为家人准备寒衣,故称为“寒砧” 。
  • 催木叶:意为寒风吹落树叶,仿佛寒砧声在催促。
  • 辽阳:在今辽宁省辽阳市附近,当时是东北边防要地,常作为征人戍边之地的代称。
  • 白狼河: 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 音书断:指断绝了消息。
  •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传说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降栖于城上,后人因称其城为丹凤城。
  • 流黄:一种黄色的绢,这里指帷帐。

翻译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华丽的郁金香涂饰的厅堂,海燕成双成对地在装饰精美的玳瑁梁上栖息。九月里秋天的寒砧声阵阵传来,似乎在催促着树叶纷纷飘落,丈夫远在辽阳戍边已经长达十年,怎能不让人深深想念。白狼河以北丈夫那里,音信早已断绝;我在这长安城南,秋夜漫漫,难以入眠。究竟是谁让我这般满怀忧愁却又独自伤怀,偏又让那皎洁的明月,照亮这黄色的帷帐。

赏析

这首诗以一位闺中少妇的视角,抒发了她对长期戍边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开篇通过描绘少妇居住的华丽环境——郁金堂和玳瑁梁,以及梁上海燕双栖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以燕之双栖凸显人之独守,奠定了全诗的孤独愁怨基调。“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将听觉(寒砧声)和视觉(木叶飘落)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催”字不仅写出寒秋的紧迫,更暗示少妇内心时光流逝、丈夫未归的焦急。“十年征戍忆辽阳”直接点明思念的对象和缘由,十年漫长,足见少妇思念之久、愁绪之深 。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空间上一北一南,音书断绝徒增担忧,秋夜漫长熬煎着少妇孤寂的心。最后“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以设问和环境描写收束全诗,明月照在流黄帐上,更衬出少妇形单影只的愁苦。 全诗辞藻华丽,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层层深入地传达出少妇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后人视为初唐“七律”的佳篇。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 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