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癸未上巳陪缙山游七星岩并次其韵

·
天文地理本相通,象纬□□□□□。 角亢诸山皆拱北,面前□□□□□。 崖碑画里怀周子,石室□□□□□。 台在魁杓最高处,通明□□□□□。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元癸未:至元是元朝的一个年号,癸未是干支纪年,这里指的是公元1283年。
  • 上巳:古代节日,农历三月初三。
  • 缙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七星岩:地名,可能指有七座山峰或岩石的地方。
  • 象纬:指天文星象。
  • 角亢: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属于东方青龙七宿。
  • 拱北:指向北拱卫,形容山势环绕。
  • 周子:可能指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
  • 魁杓:古代天文学中指北斗七星的前几颗星,即斗柄。
  • 通明:明亮透彻。

翻译

天文地理原本相通,星象之谜深不可测。 角亢等星宿山峰皆向北环绕,眼前的景象难以言表。 崖壁上的碑刻让人怀念周敦颐,石室中的景象无法描述。 站在北斗七星最高处,视野通透明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至元癸未年上巳节陪同友人游览七星岩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作者通过对天文地理的联想,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古代哲人的怀念。诗中提到的“角亢”、“魁杓”等天文术语,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同时,诗中的空白部分(□□□□□)可能是因为原诗残缺或后人无法解读,留下了悬念,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