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出自 的《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拼音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咸阳:古都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此处指代长安。
  • 隔生:指生死相隔。
  • 重著:重新穿上。
  • 营家:指军营中的长官。
  • 题本乡:在墓碑上题写死者的家乡。

翻译

渡过辽河,从此地到咸阳有五千里之遥。离家时,父母知道此生可能再无相见之日,让我重新穿上衣服,仿佛是在送我赴死。也有战死的士兵的白骨被运回咸阳,军营的长官各自在墓碑上题写他们的家乡。我身在此地,应该再也没有回去的日子了,只能停下马,在辽河边上相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士出征时的悲壮情景,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中“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一句,深刻表达了战士与家人生死离别的痛苦,以及家人对战士命运的无奈接受。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战死士兵的归宿与自己的命运,抒发了战士对未来的绝望和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