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竹赠李长公歌
山人写竹略形似,只取叶底潇潇意。譬如影里看丛梢,那得分明成个字。
公子远从辽东来,宝刀向人拔不开。昨朝大战平虏堡,血冷辘轳连鞘埋。
平虏之战非常敌,御史几为胡马及。有如大酋之首不落公子刀,带胄诸君便是去秋阮游击。
不死虏手死汉法,败者合死胜合优。公子何事常忧愁,一言未了一叹息,双袖那禁双泪流。
却言阿翁经百战,箭镞刀锋密如霰。幸余兄弟两三人,眼见家丁百无半。
往往弯弓上马鞍,但有生去无生还。只今金玉光腰带,终是铜瓶坠井干。
兼之阿翁不敢说,曾经千里空胡穴。武人谁是百足虫,世事全凭三寸笔。
山人听罢公子言,一虱攻腰手漫扪。欲答一言无可答,只写寒梢卷赠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竹(zhú):竹子
- 公子:指李长公,古代官员的称呼
- 辽东:古代地名,位于中国东北地区
- 辘轳(lù lú):古代用来绞杀人的刑具
- 胄(zhòu):古代士兵头盔
- 秋阮(qiū ruǎn):古代地名,指边境地区
- 阿翁:指作者徐渭
- 箭镞(jiàn dǔ):箭矢和矛头
- 霰(xiàn):冰雹
- 金玉光腰带:指华丽的腰带
- 铜瓶坠井干(gān):比喻珍贵的东西掉进水井里
- 三寸笔:指毛笔
翻译
山间隐士写竹,形似竹子,却只取叶底的清幽意境。就像在影子中看到竹梢,却无法清晰地成字。
李长公远自辽东而来,手中的宝刀却拔不出。昨日大战平虏堡,鲜血冷却,辘轳连着刀鞘埋葬。
平虏之战异常激烈,御史几乎被胡人和马所困扰。就像大首领的头颅不落在李长公的刀下,带着头盔的诸君便去了秋阮游击。
不死于虏手者死于汉法,败者合葬,胜者合优。李长公为何常感忧愁,一言未尽,一声叹息,眼泪无法抑制。
阿翁曾经百战,箭矢和矛头密如冰雹。幸存的兄弟只有两三人,看着家丁几乎全无。
常常弯弓上马,但有生之路,无生之归。如今华丽的金玉腰带,终将沦为水井中的铜瓶。
阿翁不敢言,曾在千里空旷的胡人巢穴中。武人谁能长生不老,世事全凭毛笔三寸。
隐士听完李长公的话,手上的虱子在腰间游走。欲作答复,却无言可对,只能写下这卷寒竹送给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长公与山间隐士的对话,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和无奈。隐士以写竹赠礼的方式表达对李长公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忧虑和对生命的珍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战争和生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