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端四复初以村居述怀及午日书事见示因次其韵
节物惊心易感人,枇杷黄熟雨初匀。
新醪若得频刍瓮,旧服何妨重补纫。
门插艾枝成故事,粽包菰叶送比邻。
村居此日方泥泞,奇字谁能问子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节物:应时节的景物。
- 枇杷:一种水果,此处指枇杷成熟。
- 黄熟:指果实成熟至黄色。
- 醪(láo):指酒。
- 刍瓮:指盛酒的陶瓮。
- 补纫:缝补。
- 艾枝:端午节时挂在门上的艾草。
- 粽: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 菰叶:用来包裹粽子的叶子。
- 比邻:邻居。
- 泥泞:因雨水多而地面泥泞不堪。
- 奇字:指难以辨认或罕见的字。
- 子云:指古代文学家扬雄,此处泛指博学之人。
翻译
应时节的景物让人心生感慨,枇杷成熟,黄澄澄的,雨也刚刚均匀地落下。如果新酿的酒能频繁地从陶瓮中取出,那么旧衣服又何妨一再缝补。门上插着艾草枝,成了传统习俗,用菰叶包裹的粽子送给邻居。村居的今天因为雨水而泥泞不堪,那些难以辨认的奇字,又有谁能去请教博学之人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端午节时的乡村景象,通过对节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和对乡村生活的感慨。诗中“枇杷黄熟雨初匀”一句,既描绘了节气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后文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述,如门插艾枝、粽子送邻,展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邻里间的和睦。结尾的“奇字谁能问子云”则透露出诗人对学问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增添了诗作的深度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