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筵篿(yán tuán):古代宴会上用来盛放食物的竹制器具。
- 浸润膏油:指物体被油脂浸透,这里比喻桃灯杖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变得更加坚固。
- 倒影:这里指灯光的倒影。
- 书卷:书籍。
- 尽心:全心全意。
- 酒樽:酒杯。
- 搔头:抓头,形容思考或烦恼的样子。
- 穷年景:指岁末,一年的尽头。
- 举手:这里指点灯的动作。
- 不夜天:形容夜晚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 流光:流逝的光阴。
- 暗里:在暗中,不知不觉中。
- 推迁:推移,变迁。
翻译
在儒家宴会上,这桃灯杖是用作筵篿的,经过油脂的浸润,它的节愈加坚硬。灯光的倒影常常映照在书卷之上,全心全意地照亮酒杯前的欢聚。抓头思考时已是岁末,举手点灯则能创造出不夜的明亮。想象这流动的光阴,确实可以与之相比,它只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迁。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桃灯杖在宴会上的使用,展现了其不仅实用而且富有诗意的特点。诗中“浸润膏油节愈坚”形容了桃灯杖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的坚固,而“倒影每来书卷上”和“尽心长向酒樽前”则赋予了它文化和社交的意义。后两句通过对比岁末的思考与点灯创造的不夜天,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环境的主题。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桃灯杖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活细节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