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玄翰

· 柳贯
元贞元二祀,我颐未垂髯。 吴游一长铗,欲以钝为铦。 跻攀群公间,跬步限堂廉。 在我履藉正,从渠藩级严。 维时许与分,金缯不徒兼。 坐中清观氏,颀身高帽檐。 倾怀指道要,恐此后益歼。 我戆但耳受,语味讵能餍。 谓方偶升运,岂遂叹中淹。 寒暑三纪馀,往来如痎痁。 清观已下地,白发我日添。 徵言骇今见,信若龟兆占。 斯文大圆镜,有目人得觇。 奈何复反剥,不遗洪入纤。 朅来豫章城,束口类遭钳。 听谈虽亹亹,闭息但厌厌。 道逢美少年,进止一无嫌。 揭子为我言,其人详视瞻。 家微百金产,架有群书签。 煌煌定武宗,缅彼世泽渐。 清观我故友,有子在穷阎。 技富愈思蓄,时来当发潜。 我为想颜色,覆鉴并收奁。 那令毁龟玉,不卒举鱼盐。 促坐席屡改,风回雨飘帘。 寒厅恶草具,觞至时一拈。 旋看养花法,赖人加盖苫。 虽承天泽滋,更畏夏光炎。 又闻日月华,西沦则东暹。 藏景閟阳曜,出幽悬素蟾。 木功能拯涣,地道有流谦。 育材我岂敢,赠子以安恬。 我歌实激烈,谁为晰与黔? 迟归絮我酒,宿草尔其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贞元二祀:指元朝元贞二年。
  • 颐未垂髯:指作者当时还未留胡须,意指年轻。
  • 长铗:长剑。
  • 钝为铦:将钝剑变为锋利,比喻改变自己的不足。
  • 跻攀:攀登,比喻努力向上。
  • 跬步:半步,比喻行动的微小。
  • 堂廉:堂的边缘,比喻地位的高低。
  • 履藉:立足之地。
  • 藩级:官阶,等级。
  • 金缯:金帛,比喻财富。
  • 清观氏:指王玄翰,字清观。
  • 颀身:身材修长。
  • 高帽檐:高高的帽檐,形容仪表堂堂。
  • :消失,减少。
  • :愚直。
  • :满足。
  • 痎痁:疟疾,比喻时来时去。
  • 徵言:预言。
  • 龟兆占:通过龟甲上的裂纹来占卜。
  • 斯文:指文化、文学。
  • 反剥:反复剥落,比喻文化的衰败。
  • 洪入纤:大水流入细流,比喻大的影响进入小的细节。
  • 朅来:来到。
  • 束口:闭口。
  • 类遭钳:像被钳子夹住一样,比喻受到限制。
  • 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 闭息:屏息。
  • 厌厌:懒散的样子。
  • 进止:举止。
  • 详视瞻:仔细观察。
  • 定武宗:指王玄翰的家族。
  • 穷阎:贫穷的巷子。
  • 技富:技艺丰富。
  • 发潜:发掘潜力。
  • 覆鉴:反照,比喻反思。
  • 毁龟玉:破坏贵重的东西,比喻不珍惜。
  • 举鱼盐:比喻做小事。
  • 寒厅:冷清的厅堂。
  • 草具:简陋的餐具。
  • 觞至:酒杯到。
  • 旋看:随即观看。
  • 养花法:养花的技巧。
  • 加盖苫:盖上遮盖物。
  • 木功:树木的功用。
  • 拯涣:救助涣散。
  • 地道:地下的通道。
  • 流谦:流动而谦逊。
  • 安恬:安静恬淡。
  • 晰与黔:明白与黑暗。
  • 絮我酒:劝我饮酒。
  • 宿草:隔年的草。

翻译

在元朝元贞二年,我还未留胡须,年轻时曾游历吴地,带着一把长剑,希望将钝剑变得锋利。我努力攀登,即使半步之差也限制了我的地位。我立足之地是正直的,不在乎那些严格的等级。在那时,我与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财富的交换。在座中有一位名叫清观的人,身材修长,戴着高高的帽檐。他倾心向我指出重要的道理,恐怕这些知识以后会减少。我虽然愚直,但愿意倾听,这些话语的味道怎能不满足我呢?我以为当时只是偶然的机遇,难道会因此而停滞不前吗?三纪多来,时光如疟疾般时来时去。清观已经离开,我的白发却日益增多。他的预言让我惊讶,确实如同通过龟甲裂纹占卜一样准确。文化就像大圆镜,有眼人都能看到。为何文化会反复剥落,不遗余力地影响每一个细节?我来到豫章城,像被钳子夹住一样闭口不言。虽然听到勤勉的谈话,但我只是屏息厌倦。路上遇到一个美少年,举止无一不妥。揭子告诉我,他仔细观察了那个人。虽然家境贫寒,但书架上却有丰富的书籍。他的家族曾是辉煌的定武宗,现在却逐渐衰落。清观,我的老朋友,他的儿子还在贫穷的巷子里。技艺丰富的人更应该积蓄力量,时机一到就能发挥潜力。我想象他的容貌,反思并收藏这些记忆。怎能不珍惜这些宝贵的东西,却只做些小事呢?我们坐在一起,席位屡次改变,风吹雨打,帘子飘动。冷清的厅堂里,简陋的餐具,酒杯一到,我就拿起。随即观看养花的技巧,依赖他人盖上遮盖物。虽然得到天泽的滋润,但更害怕夏天的炎热。又听说日月华,西沉则东升。隐藏的影子关闭了阳光,幽暗中悬挂着素白的月亮。树木的功用可以救助涣散,地下的通道流动而谦逊。培养人才我怎能敢,只能赠予你安静恬淡。我的歌声实在激烈,谁能为明白与黑暗?迟归劝我饮酒,隔年的草你沾染。

赏析

这首诗是柳贯赠给王玄翰的,诗中回忆了与王玄翰的交往,表达了对王玄翰的敬仰和对文化衰败的忧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通过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对未来的预言,诗人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友人才华的赞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柳贯

柳贯

元婺州浦江人,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受性理之学于金履祥,自幼至老,好学不倦。于兵刑、律历、数术、方技、异教外书,无所不通。大德年间,以察举为江山儒学教谕。仕至翰林待制,与黄、虞集、揭傒斯齐名,称儒林四杰。既卒,门人私谥文肃。有《柳待制文集》。 ► 1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