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山中僧
名山旧隐岩峦秀,精舍萧閒殿阁虚。
像礼旃檀千古佛,经翻贝叶五天书。
兽依草座跏趺后,禽下花台施食馀。
空翠湿衣横楖栗,绀泉澄钵涌芙蕖。
鹫峰梦绕云中寺,鹿苑身栖物外居。
清梵夜回松月冷,孤禅昼起柏烟疏。
曙钟寒韵侵虚籁,午供春香入野芜。
道念有时怜老病,尘缘无计问真如。
远公若许来同社,陶令何妨去结庐。
便向东林傍尊宿,菩提从此发心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精舍:指僧人修行的地方。
- 萧閒:清静闲适。
- 殿阁虚:殿阁空旷。
- 旃檀:檀香。
- 贝叶:古代印度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故称佛经为贝叶。
- 五天:指印度,古称天竺,有东、南、西、北、中五天竺。
- 跏趺:佛教徒的一种坐法,盘腿而坐,脚背放在大腿上。
- 楖栗:即栉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木板,用以记事。
- 绀泉:深青色的泉水。
- 芙蕖:荷花。
- 鹫峰:即灵鹫山,在印度,是佛教圣地。
- 鹿苑:即鹿野苑,佛教圣地,相传是释迦牟尼首次讲道的地方。
- 清梵:清净的梵音。
- 柏烟疏:柏树燃烧的烟雾稀疏。
- 虚籁:空旷中的声音。
- 野芜:野外的荒草。
-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性质。
- 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在庐山东林寺创立白莲社,提倡念佛修行。
- 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 尊宿:对高僧的尊称。
- 菩提:佛教术语,指觉悟的境界。
翻译
名山中隐居的僧人,其修行之地岩峦秀丽,精舍清静闲适,殿阁空旷。僧人礼拜的是檀香木雕刻的千古佛像,翻阅的是用贝叶书写的五天竺佛经。野兽依偎在草座旁,僧人跏趺坐后,禽鸟下花台接受施食。空中的翠色似乎能湿透衣裳,僧人手持栉笏,深青色的泉水在钵中澄澈,荷花从中涌出。梦中绕过云中的灵鹫山寺,身栖于物外的鹿野苑。夜晚,清净的梵音回荡在松月之下,冷冽;白天,孤禅的僧人起身,柏树燃烧的烟雾稀疏。清晨的钟声带着寒意,侵入空旷的声音,中午的供品香气渗入野外的荒草。对于老病,有时怀着道念怜悯,对于尘缘,却无计可施,无法问及真如。如果远公允许我来同社,陶令也无妨去结庐。便向东林寺的高僧学习,菩提心从此开始发端。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僧人在名山中修行的静谧画面,通过对精舍、佛像、佛经、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僧人清静的生活和对佛法的虔诚。诗中“空翠湿衣”、“绀泉澄钵”等意象生动传神,表达了对自然与宗教生活的深刻感悟。结尾处表达了对与高僧共同修行的向往,体现了对菩提心追求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