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天地赋人物,二气均所生。
如何贤不肖,而乃殊其名。
吁嗟贤者流,宜公亦宜卿。
嗤彼不肖徒,胡为污冠缨。
人君无所为,代天持鉴衡。
进贤退不肖,吾人资主盟。
前元多错缪,仕途良未清。
非才满廊庙,贤人困渔耕。
我祖奉天命,九州尽豪英。
黜陟考三载,万年仰大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二气:指阴阳二气,古人认为万物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
- 不肖:指品行不端或无能的人。
- 吁嗟:叹词,表示叹息。
- 宜公亦宜卿:适合担任公职或卿相,指贤者适合担任高官。
- 污冠缨:玷污了官员的帽子和系带,比喻不肖者担任官职是对官职的玷污。
- 鉴衡:指衡量和鉴别。
- 廊庙:指朝廷。
- 渔耕:指隐居不仕的生活。
- 黜陟:指官吏的升降。
- 大明:指明朝,也指明朝的皇帝。
翻译
天地赋予了人和物生命,阴阳二气均衡地孕育了众生。 为何贤者与不肖之徒,却有着不同的名声。 唉,贤者们,你们适合担任公职或卿相。 而那些不肖之徒,怎能玷污了官员的帽子和系带。 君主不应有所偏颇,而应像天一样持有衡量和鉴别的标准。 提拔贤者,贬退不肖,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 前朝元朝多有错误,仕途并不清明。 无才之人充斥朝廷,贤者却困于隐居的渔耕生活。 我朝的祖先奉天命,九州之内尽是豪杰英雄。 通过三年的考察来决定官吏的升降,万世之后仍将仰望我大明的光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贤者与不肖之徒的对比,强调了选拔官员应公正无私,以贤能为标准。诗中表达了对前朝用人不当的批评,以及对明朝能够公正选拔人才的赞美。通过“天地赋人物,二气均所生”的开篇,诗人强调了人与生俱来的平等,而后通过对“贤者”与“不肖”的对比,突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性。最后,诗人以明朝的公正选拔制度为傲,展现了对明朝政治清明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