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观察士元闻报述怀

· 佘翔
谷口归耕旧隐沦,栖迟不复叹前薪。 文章欲广江潭赋,冠盖宁奔宛洛尘。 已悟浮华归覆鹿,曾题封事上批鳞。 柴门莫道无车马,五柳依然不厌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谷口:地名,指隐居之地。
  • 归耕:回到田园耕作,指隐居生活。
  • 旧隐沦:指过去的隐居生活。
  • 栖迟:停留,居住。
  • 前薪:比喻旧时的职位或地位。
  • 江潭赋:指文学作品,江潭指文学的领域。
  • 冠盖:指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员。
  • 宛洛尘:宛洛指古代的都城,尘指世俗的纷扰。
  • 浮华:表面的繁华,虚荣。
  • 覆鹿: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
  • 封事: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
  • 批鳞:比喻直言进谏,鳞指皇帝的龙袍。
  • 柴门:简陋的门,指隐居的住所。
  • 五柳:指陶渊明,因其宅旁有五棵柳树,故称五柳先生,代指隐士。

翻译

回到谷口,重拾旧时的隐居生活,不再叹息过去的高位。 文学作品想要广泛流传,官员们却宁愿奔忙于都城的尘嚣。 已经领悟到表面的繁华不过是虚幻,曾经上书直言进谏。 不要说隐居的住所没有车马,五柳先生依然满足于清贫。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淡漠。诗中,“谷口归耕”和“五柳依然不厌贫”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而“文章欲广江潭赋”与“冠盖宁奔宛洛尘”则对比了文学追求与官场奔忙的不同态度。最后,“已悟浮华归覆鹿”和“曾题封事上批鳞”揭示了诗人对虚荣的看透和对直言的坚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洁情怀。

佘翔

明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12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