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阅书

贾不至千万,仕不至万石。 时穷两不遂,衰鬓秋萧瑟。 平生用力处,文字派六籍。 胸中万斛泉,老不出涓滴。 丈夫处世间,志愿何时毕。 抱此无用物,价重连城璧。 蛟龙死泥沙,蟠屈留遗迹。 政使传后人,虚名复何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gǔ):商人。
  • :做官。
  • 万石:古代官职的俸禄单位,比喻高官。
  • 时穷:时运不济。
  • 萧瑟:形容景象凄凉。
  • 六籍: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 (hú):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 涓滴:极少量的水,比喻极少。
  • 连城璧:价值连城的宝玉,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 蟠屈:弯曲不伸。
  • 政使:即使。

翻译

商人未至千万财富,仕途未至万石高官。 时运不济,两样皆未遂,衰老的鬓发如秋风般萧瑟。 一生致力于学问,文字传承六经。 胸中蕴藏万斛智慧之泉,却老来未能流出点滴。 大丈夫在世间,志愿何时能了结? 怀抱这无用之物,价值却重如连城之璧。 蛟龙死后埋于泥沙,留下弯曲的遗迹。 即使传给后人,虚名又有何益?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学问价值的思考。诗中,“贾不至千万,仕不至万石”反映了作者对财富和权力的淡漠,而“时穷两不遂,衰鬓秋萧瑟”则抒发了时运不济、人生易老的哀愁。后文通过对“胸中万斛泉,老不出涓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己学问未能施展的遗憾。最后,以“蛟龙死泥沙,蟠屈留遗迹”比喻自己的学问如同蛟龙留下的遗迹,即使传给后人,也只是虚名,无法带来实质的益处,体现了作者对学问价值的深刻反思。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