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七首

吾闻羲轩时,真淳初未散。 人人悟此理,不用一言赞。 漂流三季后,前圣多忧患。 木铎方大鸣,音响惜中断。 百家自其后,非是纷相难。 父子起争端,恨死呻吟缓。 秦人规我隙,行素俱灰炭。 读律不读书,条贯毛发乱。 嗟彼商颜人,坐不学城旦。 一曲紫芝歌,应有三人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羲轩:指伏羲和轩辕,即伏羲氏和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 真淳:纯真质朴的状态。
  • 三季:指夏、商、周三代。
  • 木铎:古代的一种乐器,用以宣扬教化。
  • 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 行素:行为和本性。
  • 商颜:指商山,古代隐士的隐居之地。
  • 紫芝歌:古代隐士的歌谣,象征隐逸生活。

翻译

我听说在伏羲和黄帝的时代,人们的纯真质朴尚未消散。每个人都能领悟这个道理,不需要用言语来赞美。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夏、商、周三代之后,前代的圣人们开始感到忧虑和困难。木铎这种乐器开始大力鸣响,但声音和意义却遗憾地中断了。自从诸子百家出现后,是非纷争不断。父子之间甚至起了争执,痛苦和死亡的呻吟声渐渐缓和。秦人观察我们的间隙,行为和本性都像灰炭一样冷淡。他们只读法律不读经典,条理和规则混乱不堪。可叹那些隐居在商山的人,他们不学习城旦(古代的一种刑罚)。一首紫芝歌,应该有三个人在叹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社会的描绘,表达了对纯真质朴时代的怀念和对后世纷争不断的忧虑。诗中,“羲轩时”象征着理想中的纯真时代,而“三季后”则代表了社会的变迁和道德的沦丧。诗人通过对“木铎”和“百家”的对比,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和现实的混乱。最后,诗人以“商颜人”和“紫芝歌”作为隐逸生活的象征,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