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遆思诚:人名,诗中的主人公,即将出任盱眙教谕。
- 盱眙:地名,今属江苏省淮安市。
- 教谕: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或学校校长。
- 儒冠:指儒者的服饰,也泛指儒学和儒者。
- 学舍:学校。
- 戎藩:指边疆或边远地区。
- 礼数宽:指对待人的礼节宽松,不拘小节。
- 士风:指士人的风气或风尚。
- 师道:指教育之道,也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 淮山堂:可能是指盱眙的一个地方或建筑。
- 杏坛:指学校或教育场所,源自孔子讲学的杏坛。
翻译
每年都有人被送去担任校官,我也知道当代重视儒者的地位。 学校里人才济济,让人自觉在边疆地区也能享受到宽松的礼节。 今日的士人风气可见一斑,百年的教育之道留待后人评说。 淮山堂上的清风如水,请不要让惊扰的尘埃污染了教育的圣地。
赏析
这首诗是成廷圭送别遆思诚出任盱眙教谕时所作。诗中,成廷圭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遆思诚的期望。他提到“当代重儒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学的尊重和对教育者的期待。通过“学舍人才盛”和“戎藩礼数宽”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学校人才的繁荣和边疆地区对教育者的尊重。最后,诗人以“淮山堂上清于水”和“莫遣惊尘到杏坛”作结,寓意深远,希望教育环境保持纯净,不受外界干扰,体现了诗人对教育清静之地的向往和对教育质量的重视。
成廷圭的其他作品
- 《 和谢雪坡太守东阡道中二首 》 —— [ 元 ] 成廷圭
- 《 寄题松江徐君瑞柳堂 》 —— [ 元 ] 成廷圭
- 《 挽卞隐君二首 》 —— [ 元 ] 成廷圭
- 《 送孔士瞻宪史考满归曲阜 》 —— [ 元 ] 成廷圭
- 《 奉书岳忠武王诗集传后 》 —— [ 元 ] 成廷圭
- 《 周平叔夜宿崇明寺海云楼偕罗成之隐君文长老及卢隐君以沙头双瓶为韵各赋诗四首次韵卷后 》 —— [ 元 ] 成廷圭
- 《 送傅德润陪将作同知武昌买马回京 》 —— [ 元 ] 成廷圭
- 《 三月二十五日过上洋十六保徐居士柯庄二首 其二 》 —— [ 元 ] 成廷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