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遆思诚出盱眙教谕

年年送人作校官,也知当代重儒冠。 固因学舍人才盛,自觉戎藩礼数宽。 一县士风今日见,百年师道后来看。 淮山堂上清于水,莫遣惊尘到杏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遆思诚:人名,诗中的主人公,即将出任盱眙教谕。
  • 盱眙:地名,今属江苏省淮安市。
  • 教谕: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或学校校长。
  • 儒冠:指儒者的服饰,也泛指儒学和儒者。
  • 学舍:学校。
  • 戎藩:指边疆或边远地区。
  • 礼数宽:指对待人的礼节宽松,不拘小节。
  • 士风:指士人的风气或风尚。
  • 师道:指教育之道,也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 淮山堂:可能是指盱眙的一个地方或建筑。
  • 杏坛:指学校或教育场所,源自孔子讲学的杏坛。

翻译

每年都有人被送去担任校官,我也知道当代重视儒者的地位。 学校里人才济济,让人自觉在边疆地区也能享受到宽松的礼节。 今日的士人风气可见一斑,百年的教育之道留待后人评说。 淮山堂上的清风如水,请不要让惊扰的尘埃污染了教育的圣地。

赏析

这首诗是成廷圭送别遆思诚出任盱眙教谕时所作。诗中,成廷圭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遆思诚的期望。他提到“当代重儒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学的尊重和对教育者的期待。通过“学舍人才盛”和“戎藩礼数宽”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学校人才的繁荣和边疆地区对教育者的尊重。最后,诗人以“淮山堂上清于水”和“莫遣惊尘到杏坛”作结,寓意深远,希望教育环境保持纯净,不受外界干扰,体现了诗人对教育清静之地的向往和对教育质量的重视。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