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思复南河从军

七千里别宁无恨,且贵从军乐事多。 不驻节旄先候发,偶逢山寺亦难过。 蛮人独放畬田火,海兽群游落日波。 远作受恩身不易,莫抛书剑近笙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七千里别:指离别之远。
  • 宁无恨:难道没有遗憾。
  • 且贵:而且重要的是。
  • 从军乐事多:从军虽然辛苦,但也有许多乐趣。
  • 不驻节旄:不停止行军的旗帜,意味着不停留。
  • 先候发:先行等待出发。
  • 偶逢山寺:偶然遇到山中的寺庙。
  • 亦难过:也难以停留。
  • 蛮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独放畬田火:独自点燃田地的火,用于耕作。
  • 海兽群游:海中的动物成群游动。
  • 落日波:夕阳下的波浪。
  • 远作受恩身不易:远离家乡,受到恩惠,生活不易。
  • 莫抛书剑:不要放弃读书和武艺。
  • 近笙歌:接近享乐的生活。

翻译

离别七千里,难道没有遗憾吗?但重要的是从军虽然辛苦,却有许多乐趣。行军的旗帜不停留,先行等待出发,偶然遇到山中的寺庙,也难以停留。南方的少数民族独自点燃田地的火,海中的动物成群在夕阳下的波浪中游动。远离家乡,受到恩惠,生活不易,不要放弃读书和武艺,而接近享乐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思复南河从军的祝福与感慨。诗中,“七千里别宁无恨”展现了离别的遥远与无奈,而“且贵从军乐事多”则转为对从军生活的积极肯定。后文通过对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海兽群游的想象,营造出一种边疆的辽阔与生活的艰辛。结尾处,诗人劝勉友人不要放弃文化和武艺的修养,不要沉溺于享乐,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深切关怀与期望。

朱庆馀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 1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