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花门

· 杜甫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 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 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 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踰太行,杂种抵京室。 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骄子:指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特指回纥。
  • 饱肉气勇决:形容回纥人饮食充足,勇猛果断。
  • 高秋:深秋。
  • 马肥健:马匹在秋天因为草料丰富而变得肥壮。
  • 挟矢:带着箭。
  • 射汉月:比喻回纥的强大,能够威胁到汉地的安全。
  • 薄伐:轻微的征伐。
  • 羁縻:控制,约束。
  • 暗金阙:指皇宫,这里形容回纥人频繁出入皇宫,对朝廷构成威胁。
  • 驱除:清除,排除。
  • 隐忍:忍耐,忍受。
  • 歌黄鹄:指公主远嫁,黄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远行。
  • 指白日:发誓,白日象征光明正大。
  • 连云屯:形容军队众多,如云聚集。
  • 左辅:指京城的左侧,即东边。
  • 长戟:古代兵器,这里指军队。
  • 哀笳:悲凉的笳声,笳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 曙幽咽:形容笳声在黎明时分显得格外悲凉。
  • 沙苑: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清渭:清澈的渭水。
  • 撇烈:形容马匹奔跑的样子。
  • 胡尘:指回纥的军队。
  • 踰太行:越过太行山。
  • 杂种:对回纥的蔑称。
  • 京室:京城。
  • 萧瑟:形容景象凄凉。

翻译

北方的回纥人,饮食充足,勇猛果断。深秋时节,马匹肥壮,他们带着箭矢,威胁着汉地的安全。自古以来,他们就是中原的祸患,诗人对这种轻微的征伐感到厌倦。通过修德来使他们归顺,通过控制和约束来保持关系。为何他们要倾国而来,频繁出入皇宫,对朝廷构成威胁。中原需要清除这些威胁,只能忍耐使用这些回纥人。公主远嫁,君王发誓,军队如云聚集在京城的东边,百里之外可见积雪。军队严阵以待,鸟儿不敢飞翔,悲凉的笳声在黎明时分显得格外悲凉。农家最为恐惧,麦子倒伏,桑树枝折断。沙苑临近清澈的渭水,泉水香甜,草地丰美。渡河不需要船只,千骑奔腾,马匹奔跑的样子如风。回纥的军队越过太行山,杂种们抵达京城。既然必须留下花门,原野也变得凄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与回纥的关系,以及回纥对中原的威胁。杜甫通过对比回纥的勇猛与中原的隐忍,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诗中,“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反映了政治联姻的无奈,而“胡尘踰太行,杂种抵京室”则揭示了回纥军队的强大和威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