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

·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安布衣:指长安城中的平民百姓。
  • 比数:比较,相比。
  • 反锁:从里面锁上门。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 守环堵:守着四面墙壁,形容居所狭小。
  • 老夫:杜甫自称。
  • 长蓬蒿:长满了野草。
  • 稚子:小孩子。
  • 走风雨:在风雨中奔跑。
  • 飕飕:形容雨声。
  • 催早寒:催促着早来的寒冷。
  • 胡雁:北方的雁。
  • 翅湿:翅膀湿了。
  • 高飞难:难以高飞。
  • 白日:晴朗的白天。
  • 泥污后土:泥泞的土地。
  • :干燥。

翻译

长安城中的平民百姓,有谁的生活能与我相比?我反锁着简陋的房门,守着四面狭小的墙壁。我不出门,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小孩子们无忧无虑,在风雨中奔跑。雨声飕飕,催促着早来的寒冷,北方的雁因为翅膀湿了,难以高飞。秋天以来,我未曾见过晴朗的白天,泥泞的土地何时才能干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长安的贫困生活和对秋雨的感慨。诗中,“长安布衣谁比数”一句,既表达了自己的贫困,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通过“反锁衡门守环堵”和“老夫不出长蓬蒿”等句,诗人形象地展现了自己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后半部分则通过对秋雨和胡雁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环境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无奈心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