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将五首

· 杜甫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荅升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韩公:指唐朝名将韩擒虎,曾筑三城防御。
  • 三城:指韩擒虎所筑的三个城池,用以防御边疆。
  • 拟绝:打算断绝。
  • 天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这里指突厥。
  • 拔汉旌:拔除汉人的旗帜,即攻占汉地。
  • 回纥马:回纥的骑兵。
  • 翻然:突然,意外地。
  • 朔方兵:指唐朝的北方边防军。
  • 胡来:指外族入侵。
  •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古代重要的关隘。
  • 龙起:比喻帝王兴起。
  • 晋水:指晋江,流经山西省的一条河流。
  • 至尊:指皇帝。
  • 社稷:国家的代称。
  • :答谢,回报。
  • 升平:太平盛世。

翻译

韩公原本意图筑起三座城池,打算断绝那些天骄(突厥)拔除我们汉地的旗帜。 谁料到最终却频繁地依赖回纥的骑兵,意外地远赴北方救援我们的边防军。 外族入侵时,不觉潼关的险要,龙兴之地(帝王兴起的地方)依然能听到晋水清澈的声音。 唯独让至尊(皇帝)忧心国家的安危,诸位将军又该如何回报这太平盛世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唐朝边防政策和将领责任的深刻反思。诗中,杜甫通过对比韩擒虎筑城防御的初衷与后来不得不依赖外族援兵的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他质疑了将领们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太平盛世的贡献,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将领职责的严肃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作为诗人的政治敏感性和历史责任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