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 李端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閒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追凉:寻找凉爽的地方。
  • 宝刹:佛寺的美称。
  • 畏日:害怕太阳,指太阳炎热。
  • 璇题:美玉装饰的匾额,这里指寺庙的匾额。
  • 鸳侣:比喻同行的伙伴。
  • 虎溪: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前,这里泛指清澈的溪流。
  • (xián):安静,空闲。
  • 无心法:佛教术语,指无欲无求的心境。
  • 莲花:佛教中象征纯洁和悟性的花朵。
  • 淤泥:污泥,比喻世俗的烦恼。

翻译

为了寻找凉爽,我来到了这座宝刹, 害怕太阳的炎热,我仰望着寺庙的匾额。 躺在草地上,与同伴们一同, 靠近池边,仿佛置身于清澈的虎溪。 树下安静,远离了人们的足迹, 山边夕阳下,鸟儿在西方飞翔。 如果要问何为无欲无求的心境, 那就像莲花一样,虽生于淤泥,却能超越尘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热的夏日寻找清凉之所的情景,通过“追凉寻宝刹”和“畏日望璇题”表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逃避和对佛寺清凉的向往。诗中“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展现了诗人与同伴们在自然中的惬意与宁静。后两句“树閒人迹外,山晚鸟行西”则进一步以树下的静谧和山边的夕阳鸟飞,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结尾的“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巧妙地以莲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净心境的追求,即使身处世俗的烦恼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纯洁和超然。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清凉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清净心境的追求。

李端

李端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嘉祐从侄。少居庐山,师从名僧皎然学诗。大历五年中进士,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终官杭州司马。晚年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后数年。子李虞仲。据说李端曾在驸马郭暧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乔亿以为李端诗“思致弥清,径陌迥别,品第在卢允言、司空文明之上。”。传世作品有《李端诗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