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

· 李端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山:位于中国西北部,横跨新疆。
  • 霏霏:形容雨雪纷飞的样子。
  • 胡歌:胡人的歌曲,这里指胡人的声音。
  • 经烽:经过烽火台,指边疆的警戒线。
  • 汉火:汉军的火光,指边防的信号。
  • 丁零:古代北方民族之一,这里指边疆的异族。
  • 苏武:西汉时期的著名使节,曾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 疏勒: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喀什地区。
  • 范羌:人名,具体事迹不详,可能与边疆有关。
  • 长榆:榆树的一种,这里指边疆的树木。

翻译

天山上下了一场大雪,雪中夹杂着雨,夜晚雨雪纷飞。 湿漉漉的马匹和胡人的歌声混杂在一起,经过烽火台时,汉军的火光显得微弱。 丁零人与苏武分别,疏勒的范羌归来。 如果看到关头下,长榆树的叶子一定稀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的严寒与荒凉,通过天山的大雪、湿马与胡歌的混杂、微弱的汉火等意象,传达出边疆的艰苦与孤寂。诗中提到的丁零与苏武的别离,以及疏勒的范羌归来,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最后一句以长榆叶的稀疏,暗示了边疆的荒凉与岁月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感受。

李端

李端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嘉祐从侄。少居庐山,师从名僧皎然学诗。大历五年中进士,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终官杭州司马。晚年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后数年。子李虞仲。据说李端曾在驸马郭暧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乔亿以为李端诗“思致弥清,径陌迥别,品第在卢允言、司空文明之上。”。传世作品有《李端诗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