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日偕俞宽仲过筱泾僧舍蒙举似近诗次韵一首
故国溪山各远离,倚楼长笛为谁吹?
相逢山海三生石,共惜边风两鬓丝。
客舍暂如桑下宿,世涂危甚剑头炊。
明朝果若西庵去,更约匡衡细说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腊月:农历十二月。
- 偕:与,和。
- 俞宽仲:人名,诗人的朋友。
- 筱泾:地名,可能是僧舍所在地。
- 僧舍:僧人的住所。
- 举似:提及,引述。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作诗。
- 故国:故乡。
- 溪山:河流和山脉,泛指自然景色。
- 长笛:一种乐器。
- 三生石:传说中记载前世、今生、来世缘分的石头,比喻深厚的友情或缘分。
- 两鬓丝:指两鬓的白发,象征年老。
- 桑下宿:在桑树下过夜,比喻暂时的停留。
- 世涂:世道,社会状况。
- 剑头炊:用剑尖上的火做饭,比喻生活艰难。
- 西庵:西边的庵堂,指僧舍。
- 匡衡:人名,可能是指诗人的另一位朋友或僧人。
翻译
在农历十二月的某日,我与朋友俞宽仲一同前往筱泾的僧舍,僧人提到了我最近的诗作,我便按照原诗的韵脚作了一首诗。
故乡的山水已远离,我倚着楼台,长笛声中不知为谁而吹。 我们在这山海之间相遇,如同三生石上的缘分,共同珍惜着边疆的风霜,感叹着两鬓的白发。 在客舍中暂时如同在桑树下过夜,世道险恶,生活艰难如同用剑尖上的火做饭。 如果明天真的能去西边的庵堂,我还要约上匡衡,细细地谈论诗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世道艰难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三生石”、“两鬓丝”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岁月的流逝。同时,通过“桑下宿”、“剑头炊”等比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状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