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邹道乡先生墓有感
忠公天下士,夙学能慎独。
平生寸心赤,耿耿照黄屋。
元符引裾谏,痛甚贾生哭。
上言正中宫,下言斥当轴。
直道时不容,除名窜荒服。
建中及崇宁,宠辱手翻覆。
炎蒸岭南地,文章散青馥。
晚岁归故山,林庄竟薶玉。
向来望佳城,郁郁暗松竹。
今为禾黍区,春雨耕觳觫。
翁仲知何归,云仍困无告。
嗟余佔毕生,斯文赖私淑。
愿言理侵疆,重植宰上木。
愚公将移山,自谓计已熟。
精卫欲填海,可奈力不足。
伤心复伤心,残碑卧荒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夙学:早年的学问。
- 慎独: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 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也指帝王的车或帝王所居之处。
- 引裾:拉住衣襟,指极力劝谏。
- 当轴:指掌握政权的大臣。
- 窜荒服:流放到边远地区。
- 建中及崇宁:宋徽宗的两个年号,分别指1101年和1102年。
- 宠辱手翻覆:形容命运多变,宠辱不常。
- 炎蒸:酷热。
- 青馥:青草的香气。
- 薶玉:埋葬。
- 禾黍区:指农田。
- 觳觫:恐惧的样子。
- 佔毕:占卜。
- 私淑:私下里敬仰而未得到直接的传授。
- 理侵疆:治理被侵占的疆土。
- 宰上木:指墓地上的树木。
- 愚公将移山:出自《愚公移山》的故事,比喻有决心和毅力。
-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翻译
忠公是天下知名的士人,早年就学识渊博且能慎独。他一生赤诚,忠诚之心照耀着帝王。在元符年间,他极力劝谏,痛苦如同贾谊的哭泣。他上书正中宫廷,下书斥责当权者。但直道难容于时,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建中到崇宁年间,命运多变,宠辱不常。在酷热的岭南地,他的文章仍散发着青草的香气。晚年回到故乡,最终葬于林庄。昔日我望向他的墓地,郁郁葱葱的松竹遮掩。如今成了禾黍丛生的农田,春雨中农夫耕作,恐惧不安。翁仲不知归何处,云仍困于无告。我虽占卜一生,对这文脉仍私自敬仰。愿整理被侵占的疆土,重新种植墓地上的树木。愚公决心移山,自认为计划已熟。精卫决心填海,无奈力量不足。伤心再伤心,残破的碑文躺在荒凉的山麓。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忠公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中,“忠公”被描绘为一个学识渊博、忠诚耿直的士人,他的命运多舛,但他的精神和文章却如青草般香气四溢,永不消逝。诗人通过对忠公墓地的变迁,抒发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哀伤。诗的结尾,以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典故,表达了对坚持和努力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忠公及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