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益都

· 戴良
我行何处所,北海乃其地。去家万里馀,为客九秋际。 白杨夹轨路,黄茅结官第。陆嫌泥活活,水愁河瀰瀰。 逐寇骑宵驰,防敌城昼闭。疲氓已星散,惊尘仍雾起。 长啸指牛山,掩泣望淄水。进退两难图,徘徊尚谁恃。 《易》戒触藩羝,《诗》刺离罦雉。已矣可奈何,愁来但甘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海:地名,指益都(今山东青州),位于古代齐国的北部,故称北海。
  • 九秋:指深秋,九表示多数,秋指秋季。
  • 白杨:一种树木,此处指道路两旁种植的白杨树。
  • 黄茅:黄色的茅草,此处指用黄茅草覆盖的房屋。
  • 泥活活:形容泥土湿润,容易粘附。
  • 河瀰瀰:形容河水宽广,瀰瀰(mí mí)指水势盛大。
  • 逐寇骑宵驰:指夜间追逐敌寇的骑兵。
  • 防敌城昼闭:白天为了防御敌人而关闭城门。
  • 疲氓:疲惫的百姓。
  • 星散:像星星一样分散,形容分散得很广。
  • 惊尘:因战乱而扬起的尘土。
  • 长啸:长声呼啸,表达悲愤或豪情。
  • 牛山:山名,在益都附近。
  • 淄水:水名,流经益都。
  • 触藩羝:《易经》中的比喻,指公羊触篱笆,比喻进退两难。
  • 离罦雉:《诗经》中的比喻,指被网住的野鸡,比喻陷入困境。

翻译

我行走到了哪里,是北海这个地方。离家已有万里之遥,此时正值深秋。 道路两旁是白杨树,黄茅草覆盖的房屋构成了官府。陆地上泥土湿润,河水宽广。 夜间追逐敌寇的骑兵奔驰,白天为了防御敌人而关闭城门。疲惫的百姓已经四散,战乱扬起的尘土依旧。 我长声呼啸指向牛山,掩面哭泣望向淄水。进退都是困难的选择,徘徊中我还能依靠谁。 《易经》中告诫不要像触篱笆的公羊,《诗经》中讽刺被网住的野鸡。已经没有办法了,愁苦来临时只能甘愿沉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通过对北海荒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乱的无奈。诗中运用了《易经》和《诗经》中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深度。整体语言凝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