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克让渊明卷

· 卢琦
靖节高名垂宇宙,何须五斗折腰为。 柴桑岁暮骥将老,栗里云深鹤已归。 松菊厌沾新雨露,衣巾不改旧容仪。 于今郑谷人归未,学得陶翁自古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靖节:指陶渊明,因其谥号“靖节先生”。
  • 垂宇宙: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 五斗折腰:指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比喻不愿为微薄的俸禄而屈辱自己。
  • 柴桑:陶渊明的故乡。
  • 骥将老:比喻陶渊明已老。
  • 栗里:陶渊明居住的地方。
  • 鹤已归:比喻陶渊明已去世。
  • 松菊: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
  • 厌沾新雨露:不愿沾染新的恩泽,即不愿接受新的官职或荣誉。
  • 衣巾不改旧容仪:衣着和举止依旧保持原有的风格,不因外界变化而改变。
  • 郑谷:指郑克让,诗中的“郑谷人”。
  • 陶翁:指陶渊明。

翻译

陶渊明的高尚名声流传千古,他何须为了五斗米而屈尊折腰。柴桑的岁月已近尾声,陶渊明如同老骥,而栗里的云深处,象征他已逝去的鹤也已经归去。松菊虽沾新雨露,却依旧保持着高洁,衣着和举止也未曾改变,保持原有的风范。如今郑克让是否已经归隐,学习陶渊明的人自古以来就非常稀少。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通过对比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郑克让的现状,诗人表达了对陶渊明高尚情操的敬仰,同时也暗含了对郑克让的期待,希望他能像陶渊明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不为世俗所动。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骥将老”、“鹤已归”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精神的向往和传承。

卢琦

元惠州人,字希韩,号立斋。顺帝至正二年进士,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讼息民安。十四年,农民军数万人来攻,被击退。改宁德县尹。历官漕司提举,以近臣荐,除知平阳州,未上卒。有《圭峰集》。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