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子班

· 戴良
天地茫茫遂物情,雉子班兮在林坰,心怀耿介飞且鸣。 扇绮翼,振锦膺。文章尽称丽,意气自多惊。宁判带箭死榛莽,不肯为裘奉圣明。 韩信烹汉鼎,仲由醢卫庭。智勇难并立,贤愚每相倾。 宜哉避世士,往同雉子逃其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雉子班:雉鸡的幼鸟。
  • 林坰(jiōng):林野的边缘。
  • 耿介:正直,不阿谀。
  • 绮翼:美丽的翅膀。
  • 锦膺:华丽的胸脯。
  • 文章:此处指羽毛的色彩和图案。
  • 意气:精神状态,气概。
  • 榛莽:丛生的灌木和杂草。
  • 为裘:制成皮衣。
  • 奉圣明:献给贤明的君主。
  • 韩信烹汉鼎:韩信被汉朝烹杀,比喻忠臣被害。
  • 仲由醢卫庭:仲由在卫国被剁成肉酱,比喻忠臣遭遇不幸。
  • 智勇难并立:智谋和勇气难以同时兼备。
  • 相倾:相互排斥。
  • 避世士:隐居的人。

翻译

天地广阔,万物各得其所,雉鸡的幼鸟在林野边缘,心中怀有正直,既飞翔又鸣叫。 它扇动美丽的翅膀,振起华丽的胸脯。羽毛色彩斑斓,精神状态令人惊叹。宁愿被箭射中死在丛林中,也不愿被制成皮衣献给贤明的君主。 韩信在汉朝被烹杀,仲由在卫国被剁成肉酱。智谋和勇气难以同时兼备,贤人和愚者常常相互排斥。 难怪那些隐居的人,要与雉鸡的幼鸟一同逃避尘世,隐匿其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雉鸡幼鸟的自由飞翔和鸣叫,表达了作者对正直不阿、宁愿牺牲也不屈服于权势的崇高精神的赞美。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雉鸡幼鸟的坚贞与历史上的忠臣韩信、仲由的悲惨遭遇相对照,突出了智勇难并立、贤愚相倾的现实困境。结尾处,作者借雉鸡幼鸟的形象,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