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许西溪

忆昔送别黄花秋,乌纱破帽霜满头。 别来作诗屡问讯,梦中载酒时遨游。 兵戈同历十二载,鸺鹠夜啼云霭霭。 全家老稚幸逃生,又阅桑田变沧海。 启荣之乐今有馀,勿谓比荣年不如。 岘山一望三太息,襄阳耆旧晨星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黄花秋:指秋天,因菊花盛开而得名。
  • 乌纱破帽:乌纱帽,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指破旧的帽子。
  • 霜满头:形容头发因年老而变白。
  • 遨游:漫游,游历。
  • 兵戈:指战争。
  • 十二载:十二年。
  • 鸺鹠(xiū liú):一种鸟,常在夜间鸣叫。
  • 霭霭:形容云雾密集的样子。
  • 老稚:老人和小孩。
  • 桑田变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 启荣:开始繁荣。
  • 比荣:比较繁荣。
  • 岘山:山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 太息:叹息。
  • 襄阳耆旧:襄阳的旧友。
  • 晨星疏:比喻旧友稀少,如同早晨的星星稀疏。

翻译

回忆起当年在秋天的黄花中送别你,那时我头戴破旧的乌纱帽,满头白发如霜。自从分别以来,你多次通过诗句问候我,而我时常在梦中带着酒与你一同游历。我们共同经历了十二年的战乱,夜晚鸺鹠鸟在云雾中啼叫。幸运的是,我的家人都逃过了这场灾难,现在又见证了世事的巨变。如今的生活开始繁荣,不要说我不如你繁荣。站在岘山上一望,我不禁三次叹息,因为襄阳的老朋友们已经像早晨的星星一样稀少了。

赏析

这首诗是谢应芳对友人许西溪的回赠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的离别和战乱中的艰难岁月,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诗人站在岘山上,对襄阳旧友的稀少感到惋惜,体现了对过去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谢应芳

谢应芳

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字子兰。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