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宁之

· 戴良
涸鳞思赴海,倦翮念归山。 如何远游客,岁久不知还。 世涂方扰扰,豺虎尚为患。 久嫌军务劳,翻羡为客閒。 夜雨滴愁梦,晨风飒颓年。 丈夫虽耿介,亦或多苦颜。 而我承结邻,独喜相追攀。 未坚金石交,已枉瑶华篇。 时时感嘉贶,相视两悽酸。 岂不欲为答,情深谅难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涸鳞(hé lín):比喻处于困境中的人。
  • 倦翮(juàn hé):疲惫的鸟,比喻倦怠的人。
  • 世涂:世道,社会状况。
  • 扰扰:纷乱的样子。
  • 豺虎:比喻凶恶的敌人或坏人。
  • 耿介:正直不阿,有节操。
  • 金石交:比喻坚固的友谊。
  • 瑶华篇:美好的诗文。
  • 嘉贶(jiā kuàng):美好的赠品或赞誉。

翻译

如同干涸的鱼儿渴望大海,疲惫的鸟儿思念归山。为何远行的旅人,岁月长久却不知归返。世道纷乱,豺狼虎豹仍是祸患。厌倦了军务的劳苦,反而羡慕起客居的闲适。夜雨滴落,愁梦连连,晨风飒飒,颓废了年华。大丈夫虽正直不阿,也难免面露苦色。而我与你相邻,独独喜欢相互追随。尚未坚固如金石的友谊,却已收到你美好的诗篇。时常感受到你的美好赠予,相互对视,心中凄酸。岂能不想回应,但情深意重,难以言表。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对世道纷乱的感慨。诗中,“涸鳞”与“倦翮”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归宿的渴望,而“豺虎尚为患”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通过对比军务的劳苦与客居的闲适,作者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结尾处,对友情的珍视与难以言表的深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