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意未畅复拾前韵之馀者作广坐隐辞

我作坐隐辞,客来问我坐隐方。开门进客还复坐,为客历落言其详。 隐朝市,我不能冲尘冒暑走遑遑。隐江湖,我不能披蓑戴笠操舟航。 隐山林,山林白昼行虎狼。隐田里,田里赤立无资粮。 穷观六合内,投隐几无乡。是以古来人,失路多猖狂。 或隐伶官侠客,或隐药肆僧房。或为君平隐卖卜,或称陶朱隐行商。 虽能逃世网,于事未为良。况我难携一身隐,二亲白发垂高堂。 神仙拔宅古亦有,无翼不得高飞飏。不然少自屈,归去隐耕桑。 随佣竭作既无一夫力,买田筑室又乏千金装。僮奴揶揄亲友弃,往往人厄非天殃。 悲来俯仰寻隐处,欲亲书册依杯觞。引酒未一酌,狂风郁律冲肝肠。 读书未一卷,噫呜感慨泪浪浪。酒能触人生愤激,书能览古知兴亡。 非徒不足充隐具,反缘二物来自戕。覆杯掩卷且默坐,气定始觉如平常。 因思世上百千事,是非荣辱俱可忘。杨朱墨翟悲泣两无益,伯夷叔齐浪死埋首阳。 不如随缘委运祇块坐,冥心径往游黄唐。不论辨,不忧弹射相摧伤。 不还往,不忧风露沾衣裳。人生衣食分已定,登途役役空自忙。 不见啄木鸟,终朝一饱如不偿。不见守蓍龟,穷年引息泥中藏。 目前伸屈君莫问,此鸟孰与龟年长。坐叹自笑客亦叹,烟□暗室生天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坐隐:指隐居不仕。
  • 冲尘冒暑:形容在尘土和酷暑中奔波。
  • 披蓑戴笠: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指农夫或渔夫的装束。
  • 赤立:形容贫困至极,一无所有。
  • 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 失路:迷失方向,比喻人生不得志。
  • 伶官:古代乐官。
  • 君平:指汉代隐士严君平,以卖卜为生。
  • 陶朱:指春秋时期的范蠡,后隐居经商,号陶朱公。
  • 世网:比喻社会的法律、道德等约束。
  • :困苦,灾难。
  • 郁律:形容心情郁闷不畅。
  • 噫呜:叹息声。
  • 浪浪:形容泪水不断流下。
  • 伯夷叔齐:商朝末年的两位隐士,因不愿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
  • 委运:顺从命运。
  • 黄唐:指远古时代,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 弹射:比喻批评攻击。
  • 伸屈:指人生的起伏变化。
  • 啄木鸟:比喻勤劳而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人。
  • 守蓍龟:指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比喻守旧不变。
  • 孰与:哪一个,哪一种。

翻译

我写了一篇《坐隐辞》,有人来问我隐居的方法。我开门迎接客人,然后坐下来,详细地向他解释。

隐居在朝市,我不能忍受在尘土和酷暑中奔波。隐居在江湖,我不能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去操舟航行。隐居在山林,山林中白昼有虎狼出没。隐居在田里,田里的人贫困至极,一无所有。

纵观天地四方,似乎没有可以隐居的地方。因此,自古以来,不得志的人大多变得狂放不羁。

有的人隐居在伶官或侠客之中,有的人隐居在药铺或寺庙。有的人像君平那样隐居卖卜,有的人像陶朱公那样隐居经商。

虽然这些方法可以逃避社会的约束,但对于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处。况且我一个人难以隐居,因为我的双亲已经年老,白发苍苍。

古代也有神仙拔宅的故事,但我没有翅膀,无法高飞。否则,我只能稍微委屈自己,回去隐居耕桑。

但我既没有一夫之力去劳作,也没有足够的钱财去买田筑屋。僮仆嘲笑我,亲友抛弃我,我常常遭受人的困苦,而不是天灾。

我悲伤地四处寻找隐居的地方,最终只能依靠书本和酒杯。我拿起酒杯,但还没喝,就被心中的郁闷所冲击。我拿起书本,但还没读,就感慨万分,泪水不断流下。

酒能引发人的愤怒和激动,书能让人了解古代的兴亡。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隐居的工具,反而因为这两样东西而自我伤害。

我放下酒杯,合上书本,静静地坐着,直到心气平静,才感觉恢复正常。

因此,我想世上的百千事,是非荣辱都可以忘记。杨朱和墨翟的悲泣都没有益处,伯夷和叔齐白白死去,埋葬在首阳山。

不如顺从命运,静静地坐着,冥想中前往远古的理想时代。不争论,不担心被批评攻击。不与人往来,不担心风露沾湿衣裳。

人生的衣食已经注定,奔波劳碌只是徒劳。你看不见啄木鸟,它终日只为一顿饱饭而忙碌。你看不见守着蓍草和龟甲的人,他们整年都在泥中隐藏。

眼前的伸屈变化你不必问,这只鸟和龟哪个更长寿。我坐着感叹,自己也笑,客人也感叹,烟雾弥漫的暗室中生出天光。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无奈选择。诗中,作者列举了各种隐居的可能方式,如隐于朝市、江湖、山林、田里等,但都因种种现实困难而无法实现。作者通过对比古代隐士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作者提出了“随缘委运”的生活态度,认为人生的是非荣辱都可以放下,应该顺应自然,静心冥想,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元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

戴表元

戴表元

宋元间庆元奉化人,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七岁学古诗文,多奇语。宋咸淳七年进士,授建康府教授。元初,授徒卖文为生。成宗大德中,年已六十余,以荐起为信州教授,调婺州,以疾辞。为文清深雅洁,东南文章大家皆归之。有《剡源文集》。 ► 4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