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咏陈汝大

· 徐熥
平夫貌不扬,意气何卓荦。 耻抱齐门竽,甘作荆山璞。 诗解匡生颐,谈折充宗角。 一饮动百巡,贤圣分清浊。 古道信寡谐,正音久辽邈。 努力崇令名,典籍有先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平夫:指陈汝大。
  • 卓荦(zhuó luò):卓越,杰出。
  • 齐门竽:比喻在权贵门下求得一官半职。
  • 荆山璞:比喻未经雕琢的玉石,这里指保持本色,不随波逐流。
  • 匡生:指匡衡,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这里指学问。
  • 充宗:指充实的学问。
  • :比喻辩论。
  • 贤圣:指酒中的上品和下品。
  • 古道:古代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 寡谐:少有和谐,指与世俗不合。
  • 正音:正确的声音,指正直的言论。
  • 辽邈:遥远。
  • 令名:美名。
  • 典籍:古代的书籍。
  • 先觉:先知先觉的人。

翻译

陈汝大虽然相貌平平,但他的意志和气质却非常卓越。他耻于在权贵门下求得一官半职,宁愿保持自己的本色,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他的学问能够解开人们的疑惑,辩论中总能占据上风。他饮酒时能够区分酒的好坏,知道哪些是上品,哪些是下品。他坚守古代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与世俗不合,正直的言论已经久违。他努力追求美名,古代的书籍中已有先知先觉的人。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陈汝大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诗人通过对比陈汝大的外貌和内在,强调了他的非凡气质和坚定意志。诗中提到的“齐门竽”和“荆山璞”形象地表达了陈汝大不随波逐流,保持本色的决心。同时,诗人也赞扬了陈汝大的学识和辩论能力,以及他对古代道德和正直言论的坚守。最后,诗人鼓励陈汝大继续努力,追求美名,因为古代的书籍中已有先知先觉的人,暗示陈汝大也有成为这样的人的潜质。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