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

· 徐熥
扰攘烽烟何太急,四海纷纷飞羽檄。但见纵横戎马多,何处哀鸣鸿雁集。 书生徒抱杞人忧,中宵起舞空悲泣。呜呼七歌兮歌已终,黄昏旷野凄寒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扰攘:混乱不安。
  • 烽烟:战争的烟火,比喻战乱。
  • 羽檄:古代用于紧急征召的文书,上面插有羽毛表示紧急。
  • 戎马:战马,指战争。
  • 鸿雁:比喻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
  • 杞人忧: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 中宵:半夜。
  • 起舞:这里指因忧虑而夜不能寐,起身活动。
  • 呜呼:表示悲伤或哀叹的感叹词。
  • 旷野:空旷的野外。
  • 凄寒:寒冷而凄凉。

翻译

战乱纷扰,烽火连天,四海之内到处是紧急的征召文书。只见战马纵横,不知何处能见到哀鸣的鸿雁聚集。 书生我空怀杞人忧天的忧虑,夜半起身,空自悲泣。唉,七首歌已经唱完,黄昏时分,旷野中寒风凄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景象,通过“扰攘烽烟”、“飞羽檄”、“纵横戎马”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战乱的紧迫和混乱。诗中“书生徒抱杞人忧”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而“中宵起舞空悲泣”则进一步以个人的孤独和无助,映射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最后两句“呜呼七歌兮歌已终,黄昏旷野凄寒风”,以凄凉的景象收尾,增强了诗歌的悲怆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深刻反思。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