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卢仝

· 韩愈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馀人,上有慈亲下妻子。 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 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 俸钱供给公私馀,时致薄少助祭祀。 劝参留守谒大尹,言语才及辄掩耳。 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 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塞闾里。 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徵不起。 彼皆刺口论世事,有力未免遭驱使。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 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近来自说寻坦途,犹上虚空跨绿駬。 去年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耘耔。 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 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 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 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贻厥无基阯。 故知忠孝生天性,洁身乱伦安足拟。 昨晚长须来下状,隔墙恶少恶难似。 每骑屋山下窥阚,浑舍惊怕走折趾。 凭依婚媾欺官吏,不信令行能禁止。 先生受屈未曾语,忽此来告良有以。 嗟我身为赤县令,操权不用欲何俟。 立召贼曹呼伍伯,尽取鼠辈尸诸市。 先生又遣长须来,如此处置非所喜。 况又时当长养节,都邑未可猛政理。 先生固是余所畏,度量不敢窥涯涘。 放纵是谁之过欤,效尤戮仆愧前史。 买羊沽酒谢不敏,偶逢明月曜桃李。 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须致双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川先生:指卢仝,号玉川子,唐代诗人。
  • 破屋数间而已矣:只有几间破旧的屋子罢了。 而已矣:罢了。
  • 结发:束发,古代男子自少年起束发,因以指初成年。这里指年轻时。
  • 动一纪:动不动就是十二年。 :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 。
  • 仆忝(tiǎn)县尹:我惭愧地担任县尹一职。 :谦词,表示有愧于某种职务。
  • 水北山人、水南山人、少室山人:都是当时隐居而后来出山求仕的人 。
  • 刺口:多嘴,言语尖刻。
  • 绳己:约束自己。
  • 春秋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束高阁:搁置起来,不再过问。
  • 遗经:指儒家的经籍。
  • 绿駬(ěr):传说中的神马。
  • 耘耔(zǐ):泛指从事田间劳动。 :除草。 :给在苗根培土。
  • 陈力列:发挥才力,担任官职。
  • 十世宥(yòu):指世代宽宥,不追究后代。 :宽免,饶恕。
  • 贻厥(jué):指遗留。
  • 基阯(zhǐ):根基。
  • 浑舍:全家。
  • 贼曹:官名,主管捕贼等事。
  • 伍伯:差役。
  • 尸诸市:把尸体陈列在市上示众。
  • 长养节:指春季,万物生长的时节。
  • 涯涘(sì):边际。
  • 双鲤:书信的代称。

翻译

玉川先生居住在洛阳城里,只有几间破旧的屋子罢了。 一个长须奴仆不包头巾,一个老婢女光着脚牙齿都掉光。 他辛勤奉养着十几个人,上有慈祥的父母下有妻子儿女。 先生年轻时就憎恶那些世俗之徒,闭门不出动不动就是十二年。 直到如今,还靠邻僧送米来维持生计,我身为县尹为此感到愧疚。 我的俸钱在供给公私开销后尚有节余,时常送些微薄的财物帮助祭祀。 我劝他去参见留守拜谒大尹,可话刚一出口他就捂起耳朵。 水北山人得了名声,去年去做了幕僚。 水南山人也紧接着前往,鞍马仆从堵塞了里巷。 少室山人索要的价码很高,两次被征召做谏官都不赴任。 他们都爱多嘴议论世事,虽有能力不免还是被驱使。 先生的事业不可估量,只用法律来约束自己。 他把《春秋》的三传束之高阁,只专心研究儒家遗经。 往年他舞文弄墨嘲讽异同,怪异的言辞惊吓众人招来谤议不断。 近来他说自己在寻找平坦之路,可还是像在虚空中跨着神马一样脱离实际。 去年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添丁,意思是希望儿子为国家从事农耕劳作。 国家人口众多遍及四海,难道会没有农夫亲自从事农事? 先生怀抱大才最终必能得到重用,宰相不批准他肯定不会出仕。 假如不处在效力的官位上,著书立说留下典范也足以依靠。 他的后代应该承受世代宽宥,怎能说他留下的没有根基呢。 由此可知忠孝出于天性,那些沽名钓誉之徒怎能和他相比。 昨晚长须奴仆来呈状子,说隔墙的恶少恶劣得难以言述。 他们常常骑在屋山上窥探屋内动静,吓得全家惊慌失措有人甚至跑折脚趾。 凭借姻亲关系欺压官吏,根本不相信政令能对他们禁止。 先生遭受委屈从未声张,忽然这么来告知肯定有缘故。 唉,我身为赤县县令,有权不用还等什么。 立刻召见贼曹叫来差役,把那些鼠辈全抓了在市上示众。 先生又派长须奴仆来说,这样的处置他并不喜欢。 况且又正赶上万物生长的时节,城邑不适合用严厉的政令来治理。 先生本来就是我所敬畏的,他的度量我不敢探究深浅。 这种放纵的情况是谁的过错呢,效仿这样杀戮差役有愧于前人的记载。 买羊打酒向先生谢罪,恰好在明月照耀桃李的美好时光。 先生有意答应前来,又派长须奴仆送来书信。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写给卢仝的寄赠诗,生动地刻画了卢仝的形象和境遇,展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诗中通过对卢仝生活环境的描绘,如“破屋数间”“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写出他生活的简朴寒酸;又写他“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突出其孤高避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同时将卢仝与出山求仕的水北山人、水南山人、少室山人等进行对比,更显其坚守自我、淡泊名利。韩愈在诗里表达了对卢仝的敬重与关切,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资助,面对卢仝遭受恶少欺辱之事,急欲为其伸张正义。而卢仝对处置方式的态度,也进一步体现他的宽仁度量。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反映了韩愈与卢仝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