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

· 韩愈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 其馀数十种,莫不可叹惊。 我来禦魑魅,自宜味南烹。 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 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 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 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 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 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鲎(hòu):亦称东方鲎、中国鲎,节肢动物。
  • :即牡蛎。
  • 蒲鱼:鲂鱼的别名。
  • 禦(yù):抵御。
  • 魑魅(chī mèi):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 芼(mào):择取,一说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
  • 骍(xīng):赤色。
  • 郁屈:形容心里不痛快。

翻译

鲎的形状如同惠文冠,骨节眼儿一个挨一个排列行走。牡蛎相互黏附堆成山,成百上千各自生长。鲂鱼的尾巴像蛇,口和眼不相配合。蛤蟆也就是虾蟆,名字不同实际是一样的东西。章鱼和江瑶柱,争斗着以怪异姿态呈现。其他还有几十种,没有不让人惊叹的。我来到这抵御魑魅,自然适合品尝南方的烹饪。用咸和酸来调味,用花椒和橙子来搭配。腥味和臊味开始散发,咀嚼吞食时脸上出汗发红。只有蛇是以前就认识的,实在害怕它那口和眼的狰狞样子。打开笼子让它离去,它心里还不痛快。卖掉它不是我的罪过,但不宰杀它也不合情理。不祈求灵珠来报答,只希望没有埋怨和仇恨一起。姑且歌唱来记录这件事,又用来告诉同行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生动详细地描绘了韩愈在南方初次品尝各种奇异海鲜食物的情景和感受。诗中对各种海鲜的形状、特性进行了细致刻画,如鲎的奇特外貌、牡蛎的堆积形态等,展现出了韩愈面对陌生食物的好奇与惊叹。同时也描述了品尝这些食物时的味觉体验,如腥味引发的反应。诗中对蛇的描写突出了他对某些食物本能的畏惧。整体语言质朴而形象,既充满生活气息,又融合了作者在新环境中的独特经历和感受。通过记录这些食物以及相关的感受和思考,韩愈在诗中不仅展现了他对新奇事物的开放态度,也流露出在陌生环境中的复杂情感。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