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诃林长老明静照
庞眉老僧无住着,不问山林与城郭。
谈禅到处即跏趺,白昼天花如雨落。
心知一境万缘空,静与晴霄海月同。
锡振春山常伏虎,钵含秋水自藏龙。
问师今年僧腊几,手种苍松旧松子。
松身已作蛟龙鳞,定中一念犹未起。
白石垂萝净窈冥,炉香一炷两函经。
涧猿时擎野果供,山鬼或倚寒岩听。
荷为袈裟荔为带,世人见者皆再拜。
师言是悉有漏因,我今已入无色界。
十年奔走乱如丝,对榻空论不遂期。
每叹道缘于世浅,惟师与我最相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庞眉:眉毛花白,形容年老。
- 跏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双足交叠而坐。
- 锡振:锡杖振动,指僧人行走。
- 僧腊:僧人受戒后的年岁,类似于世俗的年龄。
- 蛟龙鳞:比喻松树的树皮。
- 有漏因:佛教术语,指导致烦恼的原因。
- 无色界:佛教三界之一,指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世界。
翻译
那位眉毛花白的老僧,无论在山林还是城郭,都无所住着。他到处谈禅,总是双足交叠而坐,白日里仿佛天花如雨般落下。他心中知道,一旦达到某种境界,万般缘由皆成空,静谧如同晴朗天空中的海月。他的锡杖在春山中振动,常使虎伏,钵中的秋水自然藏龙。
我问老师今年多少岁,他手种的苍松已是旧时的松子。松树的树皮已如蛟龙之鳞,他的定中一念尚未生起。白石上垂着萝藤,洁净幽深,炉中香烟袅袅,他同时研读两函经书。涧中的猿猴不时送来野果供他食用,山鬼有时倚靠在寒岩上聆听。
他身上的荷叶如同袈裟,荔枝如同腰带,世人见到他都再次拜倒。老师说这些都是导致烦恼的原因,而他已进入无色界。十年来我奔波如乱丝,与老师对坐却未能如愿。我常叹息道缘与世俗的浅薄,只有老师与我最为相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生活与境界,通过对其日常修行、心境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描写,展现了佛教徒的超脱与智慧。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和意象,如“跏趺”、“锡振”、“僧腊”、“有漏因”、“无色界”等,增强了诗歌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深度。同时,诗人通过对老僧与自然界动物互动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高僧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