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顾玉山

· 袁华
穷櫩坐风雨,泥涂寡来辀。 曲生不我即,何以宽离忧。 梧桐渐凋落,蛰虫尚喧啾。 感时发长叹,怀人动遐愁。 空持菊花咏,怅望楚天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穷櫩(qióng yán):破旧的屋檐。
  • 坐风雨:遭受风雨侵袭。
  • 泥涂:泥泞的道路。
  • 寡来辀(guǎ lái zhōu):少有车马来往。
  • 曲生:指酒。
  • 不我即:不来找我。
  • 宽离忧:缓解离别的忧愁。
  • 梧桐:一种树木,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 渐凋落:逐渐落叶。
  • 蛰虫:指秋天开始蛰伏的昆虫。
  • 喧啾(xuān jiū):喧闹。
  • 感时:感慨时光流逝。
  • 长叹:深深的叹息。
  • 怀人:思念远方的人。
  • 动遐愁:引发遥远的忧愁。
  • 菊花咏:指咏叹菊花的诗。
  • 怅望:惆怅地望着。
  • 楚天:指楚地的天空,泛指南方的天空。
  • :秋天。

翻译

在破旧的屋檐下,我遭受着风雨的侵袭,泥泞的道路上少有车马来往。酒啊,你为何不来找我,让我得以缓解这离别的忧愁。梧桐树渐渐落叶,秋天的昆虫还在喧闹。我感慨时光的流逝,发出长长的叹息,思念远方的人,引发了遥远的忧愁。我空有咏叹菊花的诗篇,却只能惆怅地望着南方的秋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袁华在风雨交加、孤独无助的环境中的深切感受。诗中,“穷櫩坐风雨”描绘了诗人所处的恶劣环境,而“泥涂寡来辀”则进一步以道路的泥泞和少有的车马来往,象征了诗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离别的忧愁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这种情感在“感时发长叹,怀人动遐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最后,诗人以菊花和楚天秋作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袁华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