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理寺丞孙习之疾愈回南京

圣主仁明慎五刑,伏伽重起作廷平。 读书读律谋猷富,无党无偏谳议精。 抱疾经时淹北邸,承恩此日去南京。 愿言更广平友政,勿使于张独擅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圣主:指贤明的君主。
  • 仁明:仁慈而明智。
  • 慎五刑:谨慎地使用五种刑罚。
  • 伏伽:人名,此处指孙习之。
  • 廷平:指司法官。
  • 读律:研究法律。
  • 无党无偏: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 谳议:审判和议决。
  • 抱疾:患病。
  • 经时:经过一段时间。
  • 淹北邸:滞留在北方。
  • 承恩:受到恩宠。
  • 去南京:前往南京。
  • 平友政:公正处理政务。
  • 于张:指古代著名的司法官员于定国和张释之。

翻译

贤明的君主仁慈而明智,谨慎地使用五种刑罚,孙习之被重新起用,担任司法官。他研究法律,谋略丰富,审判和议决公正无私,精明准确。他患病已久,滞留在北方,如今受到恩宠,前往南京。愿他继续推广公正的政务,不要让于定国和张释之独享美名。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孙习之的才德和公正无私的司法精神。诗中,“圣主仁明慎五刑”一句,既表达了对君主的赞美,也暗示了孙习之任职的背景。“读书读律谋猷富,无党无偏谳议精”则直接描绘了孙习之的学识和公正。后两句祝愿孙习之在南京继续推行公正的政务,不要让古代的司法官员独享美名,表达了对孙习之的期望和信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孙习之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注释

  • 大理寺丞:古代官职,负责审理案件。
  • 孙习之:人名,诗中的主角。
  • 疾愈:病愈康复。
  • 回南京:指从北方(可能是指北京或朝廷所在地)返回南京任职。
  • 圣主:指皇帝,这里指明朝的君主。
  • 仁明:仁爱明智。
  • 慎五刑:谨慎使用刑法,重视公正。
  • 伏伽:唐朝官员,这里借指公正的司法官员。
  • 廷平:宫廷法官,此处象征公正的法律裁决。
  • 谋猷:谋略和计划。
  • 无党无偏:不结党营私,公正无私。
  • 谳议:判决意见,审理案件的结果。
  • 淹北邸:长期滞留在北京的官邸。
  • 承恩:接受皇帝的恩典。
  • :改变,此处指希望改变政治作风。
  • 友政:参与并促进政务的和谐。
  • 独擅名:独自享有声誉。

翻译

在仁爱明智的君主统治下,朝廷谨慎使用法律,就像唐朝的伏伽那样,致力于维护公正。孙习之先生不仅熟读法律,而且有丰富的策略和公正的判断。他因为生病,长时间在京都北部的官邸停留,如今得到皇上的恩准,准备返回南京任职。我衷心祝愿他在南京能积极参与政务,与同僚们和谐共事,而不是让个人名声过于突出。

赏析

这首诗赞扬了孙习之的公正才能和皇帝的仁德政策,同时也表达了对孙习之病愈后能更好地服务朝廷、促进政治和谐的期待。诗人以历史人物伏伽为喻,强调了法律公正的重要性,寄寓了对孙习之回归南京工作的良好祝愿。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官员德才兼备的推崇。

夏原吉

明江西德兴人,迁湖广长沙府湘阴,字惟哲。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太学,擢户部主事。永乐初进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布衣徒步,日夜经划。七年,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十九年,以谏帝北征沙漠,系狱。二十二年,成祖死,仁宗即位,获释。累进太子少保、兼少傅,尚书如故。宣宗即位后,以旧辅益亲重。汉王高煦反,原吉与杨荣劝帝亲征平叛。宣德五年,卒官。历事五朝,外掌度支,内预机务,为政能持大体。卒谥忠靖。有《夏忠靖公集》。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