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允铭小篆歌
史籀大篆李斯变,变为小篆今独传。
绎山秦望石皆裂,馀者散失如飘烟。
诅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
李斯无乃踵其武,体同画异难后先。
后传八体亦有篆,雕虫何由得传远。
汉武书师蜕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脔。
徐铉承之非不佳,形质仅堪称■匾。
同时作者岂无人,欲得美名何偃蹇。
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
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
四明文运代不泯,学字亦有前贤风。
三代鼎彝俱在目,杨生晚出参其中。
杨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笔锋归正直。
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迹。
人心正喜趋末流,谁将旷古渊源求。
倘使淳风追前代,杨生亦足裨皇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史籀(zhòu):古代书法家,相传为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创制了大篆。
- 李斯:秦朝政治家,书法家,改进了大篆,创造了小篆。
- 绎山秦望石:指秦始皇巡游时所刻的石碑,如绎山刻石等。
- 诅楚之文:指古代楚国的诅咒文书。
- 踵其武:继承其技艺。
- 雕虫:指小巧的技艺,这里指小篆。
- 汉武书师:指汉武帝时期的书法家。
- 曹喜李潮:汉代书法家。
- 徐铉(xuàn):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书法家。
- ■匾:指扁平,这里形容徐铉的书法缺乏立体感。
- 偃蹇(yǎn jiǎn):形容困顿不得志。
- 松雪翁: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别号。
- 白野: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别号。
- 鄱阳伯温:元代书法家揭傒斯的别号。
- 钱塘益思:元代书法家钱选的别号。
- 三代鼎彝:指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
- 杨生:指杨允铭,明代书法家。
- 旷古渊源:深远的历史根源。
- 裨皇猷(bì huáng yóu):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翻译
史籀创制了大篆,李斯将其改变,形成了今天流传的小篆。绎山和秦望的石碑都已破损,其他的则散失无踪,如同飘散的烟雾。诅楚的文书与小篆非常相似,但它们比李斯的创作早了三百年。李斯是否只是继承了前人的技艺,使得字体相同而笔画有所变化,难以区分先后。后来流传的八种字体中也有篆书,但那些雕琢小巧的技艺如何能传得远呢?汉武帝时期的书法家已经超越了凡俗,曹喜和李潮则深入研究了皇家书法的精髓。徐铉继承了他们的风格,但他的书法只是外形相似,缺乏立体感。那个时代难道没有其他书法家吗?但想要获得美名却显得困顿不得志。元初时期,赵孟頫(松雪翁)最为著名,鲜于枢(白野)也能追随其足迹。揭傒斯(鄱阳伯温)和钱选(钱塘益思)都非常用心,他们的努力无限。四明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学习书法也有前贤的风范。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都在眼前,杨允铭作为晚辈也能参与其中。杨允铭深得李斯的精髓,能使笔锋归于正直。他的书法清秀圆润,瘦硬如玉,每当有好事者都会留下他的墨迹。人们现在正喜欢追求末流,谁还会去探求那深远的历史根源呢?如果能够回归前代的淳朴风气,杨允铭也足以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赏析
这首诗歌赞美了杨允铭在小篆书法上的成就,通过对历代书法家的回顾,展现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诗中,乌斯道不仅对杨允铭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笔锋正直,书法清秀瘦硬,而且也表达了对书法艺术传统衰落的忧虑,呼吁人们回归淳朴的书法风气。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当代书法家的评价,诗歌传达了对书法艺术深厚底蕴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