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

燕昭信是霸王才,得士望诸自魏来。 故鼎遂能归磨室,黄金不枉筑宁台。 七雄独尔为宗国,一战还堪振有邰。 谁肯千金市骏骨,功名真自郭生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燕昭王(yān zhāo wáng) - 春秋时期燕国的一位君王,名叫燕昭。 霸王(bà wáng) - 强大的君王。 士(shì) - 有才德的人。 魏(wèi) - 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鼎(dǐng) - 古代的一种器皿,代表权力和地位。 磨室(mó shì) - 磨刀的地方,比喻修身养性之处。 宁台(níng tái) - 安宁的台地。 七雄(qī xióng) - 战国时期七个强大的国家。 邰(tái) - 地名,指邰山。 千金市骏骨(qiān jīn shì jùn gǔ) - 愿意花很多钱购买优秀的马。 郭生(guō shēng) - 古代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代表有才华的人。

翻译

燕昭王是一位有着霸王才能的君王,吸引了许多有才德的人从魏国前来效力。因此,国家变得强盛,甚至鼎立之地也能被带回修身养性之所,用黄金筑造的宁静高台也不算白费。在七个强国中,燕国独占一席之地,一次战斗就足以震动邰山。有谁愿意花千金购买优秀的马呢?因为成就和名声都是由有才华的人郭生开创的。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燕昭王的英明和国家的强盛,展现了当时燕国的繁荣景象。通过对燕昭王的赞颂,表达了对有才华的人的推崇和尊重,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君王和才华的崇敬之情。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