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厚第三书孤愤之怀极矣男子要自有出世事毋论浮荣即不朽亦第二义也赋此广之
双鸿不独问加餐,笔底纵横意万端。
总为难呼中散驾,可能无恨远游冠。
枋榆社日吾宁老,桐柏春源尔自看。
记取缑山明月夜,玉笙鸾背莫辞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孤愤:孤独而愤慨。
- 出世事:指出家修行或超脱世俗之事。
- 浮荣:虚浮的荣华。
- 中散驾:指中散大夫的职位,这里比喻高官显贵。
- 远游冠:古代士人远游时所戴的帽子,这里指远游的志向。
- 枋榆社日:枋榆,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这里可能指家乡的节日。
- 桐柏春源:桐柏,山名,在今河南省桐柏县;春源,春天的源头,比喻美好的开始。
- 缑山: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玉笙:玉制的笙,古代的一种乐器。
- 鸾背:鸾鸟的背,比喻高远的志向或境界。
翻译
双鸿不只询问饮食,笔下纵横思绪万千。 总是难以召唤中散大夫的车驾,可能没有遗憾远游的冠冕。 在家乡的社日我宁愿老去,桐柏山的春景你自己欣赏。 记得缑山明月之夜,玉笙和鸾鸟的背上莫要辞别寒冷。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浮荣的超然态度和对出世理想的追求。诗中“双鸿不独问加餐”寓意深远,鸿雁象征着高远的志向,而“问加餐”则暗含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后文通过对“中散驾”和“远游冠”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世俗权位的拒绝和对远游理想的坚持。最后,以缑山明月夜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志向的向往和对寒冷世俗的拒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怀。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贞的其他作品
- 《 程孟孺以善诗及书与余交十五年矣今春过余则书法益妙云将入燕应中秘之募索一言为赠余久厌笔研且畏绮语虚名落长安人耳不得已勉成二律塞白孟孺慎毋以示人也 》 —— [ 明 ] 王世贞
- 《 书怀 》 —— [ 明 ] 王世贞
- 《 与张王二君弥陀寺小饮二君有惠政吾郡时王与余谈禅而张旨在玄不甚荅戏成三绝 》 —— [ 明 ] 王世贞
- 《 入秋无事案头偶有纸笔随意辄书如风扫华不伦不理故曰杂题 》 —— [ 明 ] 王世贞
- 《 公瑕先生在白下两月许别去得四绝句送之皆实际语也 》 —— [ 明 ] 王世贞
- 《 题东皋隐居四首 》 —— [ 明 ] 王世贞
- 《 余燕中别宋廷尉望之今十七年矣公秉钺吾邦余谢病归里虽讯问时及而竟睽握手乃成一诗奉怀适太学张恒思以画索寄漫题于首 》 —— [ 明 ] 王世贞
- 《 榖日雪作 》 —— [ 明 ] 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