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匡叔以道术为用晦诸王上客携其书来访惓惓七子之盛有感而赠
握手相知柰晚何,且将鱼素慰蹉跎。
淮南道术宾初盛,邺下风流事已过。
见数八公君第几,空传七子世无多。
春来社酒能从否,莫道闲门雀可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姚匡叔: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 用晦:人名,可能是诸王的门客或幕僚。
- 诸王:指当时的王公贵族。
- 上客:尊贵的客人。
- 惓惓:形容心情沉重,忧虑不安。
- 七子:可能指历史上的“建安七子”,即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七位文学家。
- 鱼素:指书信,古时书信常以鱼形封缄,故称。
- 蹉跎:虚度光阴,浪费时间。
- 淮南道术:可能指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研究的道家学说。
- 邺下风流:指东汉末年邺城(今河北临漳)的文化繁荣,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成就。
- 八公:可能指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重要门客。
- 社酒: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时所饮的酒。
- 闲门雀可罗:形容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翻译
握手相识虽晚,又有何妨, 且以书信相慰,共叹时光蹉跎。 淮南王的道术之学,初显盛况, 邺下的文化风流,已成过往。 你见过的八公高士,位列第几? 空传的七子美名,今世已不多见。 春来时,能否共饮社酒? 莫说家门冷清,连雀鸟都不来。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晚识姚匡叔的遗憾,以及对其才华的赞赏和对往昔文化繁荣的怀念。诗中通过对比淮南道术的初盛与邺下风流的已过,突显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断层。末句邀请姚匡叔春来共饮社酒,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冷清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