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使君明辅迁陕西行省君有惠政于吴好谈禅理雅与余合故末章寄意焉
帐饮军容满道傍,朱颜玉节自生光。
攀辕泪合吴天雨,立马春开太华霜。
乌徙大江无列柏,雉驯分陕有甘棠。
炎风朔雪归三表,年少何须怨洛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帐饮:设帐宴饮。
- 朱颜:红润的面容,常用来形容年轻或健壮。
- 玉节:古代官员出使时所持的玉制符节,象征权威。
- 攀辕:牵挽车辕,不让车走,表示挽留。
- 吴天:指吴地的天空,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 太华:即华山,位于陕西省,是中国五岳之一。
- 乌徙:乌鸦迁徙,比喻官员离任。
- 大江:指长江。
- 列柏:排列整齐的柏树,常用来形容墓地的景象。
- 雉驯:雉鸟驯服,比喻地方安宁。
- 分陕:指陕西地区。
- 甘棠:一种果树,比喻官员的德政。
- 炎风朔雪:南方的热风和北方的寒雪,比喻极端的气候。
- 三表:三种表现,这里可能指官员的三种德行。
- 年少:年轻时。
- 洛阳: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常用来象征繁华或文化中心。
翻译
在军帐旁设宴,满道旁都是送行的人群,红润的面容和玉制的符节自然生辉。 攀着车辕泪如雨下,吴地的天空似乎也在哭泣,太华山的春天里,立马迎着霜雪。 乌鸦迁徙,长江边不再有排列整齐的柏树,陕西地区却因有甘棠而安宁。 南方的热风和北方的寒雪都归于三表,年轻人何必抱怨洛阳的繁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王使君明辅迁往陕西行省的情景,通过军帐宴饮、攀辕泪别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王使君的深厚情感和对其离任的不舍。诗中“朱颜玉节自生光”一句,既赞美了王使君的威仪,也暗示了其高尚的品德。后文通过对比乌鸦迁徙与雉鸟驯服,甘棠与列柏,展现了王使君在吴地与陕西的不同影响。末句“年少何须怨洛阳”则是对年轻人的劝勉,不必过分留恋繁华,而应关注更广阔的天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世事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