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亦稼堂赠梁广生

· 成鹫
人稼青苗汝稼书,三冬争似富三馀。 不随袯襫驱黄犊,宁向缣缃学蠹鱼。 东阁弦壶追洛诵,西畴蓑笠笑长沮。 何须更凿邻家壁,曾见藜灯照石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袯襫(bó shì):古代农夫穿的蓑衣之类的防雨衣。
  • 缣缃(jiān xiāng):古代用来书写的细绢,这里指书籍。
  • 蠹鱼(dù yú):书虫,比喻埋头读书的人。
  • 洛诵(luò sòng):指反复诵读。
  • 长沮(cháng jǔ):古代传说中的隐士,这里可能指隐居生活。
  • 藜灯(lí dēng):用藜草做成的灯,比喻简陋的照明工具。
  • 石渠(shí qú):石制的渠道,这里可能指藏书的地方。

翻译

人们耕种青苗,你却耕种书籍,三个冬天比三个富余还要充实。 不随着农夫穿着蓑衣驱赶黄牛,宁愿在书页间学习如蠹鱼。 在东阁里反复诵读诗书,西边的田野上,蓑笠下的隐士笑着长沮。 何必再去凿开邻家的墙壁,曾经见过藜草灯照亮石渠。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农耕与读书的生活,赞美了读书人的专注与追求。诗中“人稼青苗汝稼书”一句,即表明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推崇。后文通过“不随袯襫驱黄犊,宁向缣缃学蠹鱼”进一步强调了读书人的选择与坚持。最后两句“何须更凿邻家壁,曾见藜灯照石渠”则隐喻了读书人无需外求,自有内在的智慧与光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